初二語文下冊第一單元復習資料1
13.下列對這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a本文將大量筆墨用于描寫嚴冬的原野,但表現重點卻是耳中的原野,故以“傾聽原野”為題是恰當的。
b作者不厭其煩的描寫了各種各樣的樹和樹的種種特點,樹是本文的主體形象,寫原野是為了寫樹作襯托。
c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原野上樹的形象象征了那些在田間默默無聞、辛勤勞作的農民。
d借用魯迅先生對其筆下人物的評語,本文作者對原野上樹的態度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e本文多處使用了擬人修辭格,表達效果十分突出,如“莊稼都紛紛撤退”“渾樸的原野熟睡了一般”等。
解析: b本文的表現主體是原野,樹只是原野的一部分;c“托物言志的手法”說法不當,說樹象征了農民也是牽強附會的;d“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說法與文意不符。
答案:a、e
二、語言運用
14、如果藤野先生來到了中國,和魯迅先生見了面,你作為報社記者,奉命去采訪藤野先生。面對著激動中的師生,你會向藤野提出什么問題?藤野先生會如何回答?請你設計出問題和答案。
解析:最好圍繞藤野先生和魯迅先生的關系和共同經歷來提問,提問和回答時注意人物的身份和年齡、心情。
參考答案:示例:請問藤野先生:與魯迅先生分別了20多年,今天終于重逢了,您現在最想說的是什么?藤野先生回答:和周君重逢,我太高興了。能有這樣真摯的朋友,我感到非常榮幸和快樂。
讀書做人
魯迅先生的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xx年夏末至19xx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段。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留學, 本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他原準備畢業回來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來實現治病救人,救人救國的人生夢想。可在仙臺醫學專科學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片中中國人看日本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的麻木神情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斗,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于19xx年到東京開始從事文學活動,19xx年回國后,繼續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斗,成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寫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以后,魯迅積極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勇斗爭,用戰斗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了自己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歌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友誼。
同學們,當我們需要對自己的人生道路進行選擇時,你會以怎樣的標準來選擇呢?你從魯迅先生對人生之路的態度上受到了哪些啟迪?你會選擇雖然那條雖然艱苦卻對民族對國家最有益的那條路嗎?
2、我的母親
胡適
名師導航
【內容感知】
本文著重回憶自己十四歲以前的成長經歷,以表現母親對自己產生影響的優良品質為線索組織材料,敘述了母親嚴中有愛的教育以及堅韌處世、寬容待人的性格對自己成人的深遠影響,表達了對母親敬重感念的深情。作者從小“不曾養成活潑游戲的習慣”;“文縐縐”的,除了一次演文角兒,不曾享受過兒童游戲的快樂,枯燥無味、沒有樂趣,只喜歡看書,學習了讀書、寫字,也為以后走上文學道路奠定了基礎,傳統教育方式約束了“我”的發展,可見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較單調和枯燥的。交代了這些內容之后,作者筆鋒一轉,但又水到渠成地把“母親”推到了文章的中心:“但這九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做人的訓練。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就是我的慈母。”然后寫母親對我直接的教育和對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表現母親:一是對我的管教;二是作為當家的后母如何處理家庭的難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對待他人對自己的人格侮辱。通過寫這些事,表現母親的慈母嚴父的形象,待人仁慈、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活。通過具體的事例可以很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的品格特征。總之,全文通過記敘 “我”小時候九年里的生活,回憶了母親對“我”的教育和母親與家人的和睦相處,字里行間全是對母親的感激之情。文章通過具體的事例,展示了母親對“我”的愛和母親善良、寬容、有剛氣的性格特征。文章語言樸實,自然而又蘊涵著真摯的感情,這一點我們在寫作中應該好好借鑒,我們也應學會通過具體的事例來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們的真感情,用筆表達對父母、朋友的愛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