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下冊第一單元復習資料1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散文集,題意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來”,是魯迅在中年以后回憶自己青少年時的經歷感受的集子,原題是《舊事重提》,這組散文,是浸透著兒時故鄉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文,魯迅把這美好的回憶散文,比作一組晨光里綻開的花朵,拾來自賞、自慰,而并不是直接為了戰斗。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我們學到的《風箏》、《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都是選自這一本集子。
五、名篇名句
1.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臺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
2.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
3.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句段剖析】
一、疑難妙句
1.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剖析:本句是寫作者初到東京見到的中國留學生的面貌,用辛辣的語言描寫出清國留學生賞櫻花時的丑態:他們或盤辮或散辮,或結隊出入于上野公園的櫻花叢中,以游逛為務,以丑為美。作者巧妙地抓住盤辮子的細節,用夸張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對他們盤辮子進行明褒實貶的描寫,揭示了這些留學生庸俗麻木、不學無術的思想本質,其中“標志”一詞,本義是指相貌、儀態美麗,而且多用于形容女人,這里用來形容清國留學生,便是反語,是一種諷刺,表現了他們外表華美、精神空虛的特點,用“實在”修飾“標致”,強有力地諷刺了這些頑固維護清朝統治的“遺少”,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極端憎惡之情。
2. 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剖析:影片上的中國人因愚昧而被殺,因愚昧和麻木而做圍觀的看客,實在可悲之至。“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一句說明,作者沒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觀者。影片的內容始終牽動著作者的心,此時他內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也正是這次他看了影片以后,學醫的想法有了改變,中國人的表現令作者認識到:喚起中國人的精神才是當務之急,于是決定棄醫從文。
3.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