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全冊第四單元教案
(七)、作業布置
1、搜集關于端午節傳說
2、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把你在中秋節中記憶猶新的一件趣事、一種美食寫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吆喝》
一、教學課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八課《吆喝》
二、授課學時:一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了解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學習作者合理介紹說明紛繁復雜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標: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極開展記錄街頭吆喝聲并整理的語文活動,為搶救文化遺產做貢獻。
重點:
1、把握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剪材組材的技巧。
2、品味語言,理解作者的內心感受。
難點:
開展語文活動,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四、教學手段與方法
本文所寫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富有表現力,充滿了情趣,根據文章這一特點,我將充分發揮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作用,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借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通過探究 、研讀、討論來使學生深入體會北京吆喝聲的情趣,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
五、教學準備: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放一段帶有老北京方言特色的錄音或音樂,看大家是否聽得出。“京片子”或者“京味兒”,比如北京人的那張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說。今天我們就來聽聽老北京最有特色的聲音——吆喝[板書]。
(二)作者簡介
蕭乾——原名蕭秉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聞名的記者,卓有成就的翻譯家、作家。主要著譯作有《夢之谷》、《人生百味》、《尤利西斯》等。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囿(yòu) 鈸(bō) 招徠(lái) 鐵鉉(xuàn) 隔閡(hé)
餑薺(bí qí) 秫秸稈(shú jiē ɡǎn) 餛飩(hún tún)
鉗形(qіán) 佐料(zuŏ) 雪花酪(iào ) 蘸(zhàn) 鹵煮(iŭ)
2、整體感知
(1)作者在文中向我們介紹了哪些吆喝聲?
明確: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餛飩、硬面餑餑、還有烤紅薯、青菜、小金魚兒、蛤蟆骨朵兒、乞丐、荷葉糕等
可見老北京吆喝玲瑯滿目的商品真是應有盡有。借用《口技》里的一句話,形容就是“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2)吆喝這么多東西,讀起來卻雜而不亂,作者是如何有條不紊地把它們一一描繪出來的呢?(寫作順序)
明確:本文介紹了舊北京城大街小巷一年四季、從早到晚各種各樣的吆喝聲。
(四)、賞析課文
1、全文提到的吆喝中關于哪一類的最多?(吃食)在這些吆喝中讓你最想吃的是哪一種?試試你來叫賣一次,注意吆喝的特色。
2、這小小的吆喝詞,真可謂手法多樣,貼切生動,不時借個比喻、擬人、來點夸張;不僅寫味兒、還寫形狀、寫色彩。平實中透著儒雅,質樸又不失鮮活。這些誘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讀出來的,他們是……唱出來的!
找出作者寫的怎樣唱出吆喝。
3、欣賞老北京吆喝聲。
(五)、問題探究
1、北京街頭賣東西的有很多,為什么作者只介紹了其中的幾種吆喝,其余的只簡單的說他們賣什么。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