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新文化運動
材料二:他們對于現(xiàn)狀對于歷史,所謂壞的就是絕對的壞;所謂好的就是絕對的好。
----毛澤東
3、局限性:
(1)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jié)合
(2)對東、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高考連接:
(11分)閱讀下列材料(08廣東):
【材料一】 1823年,第一個來華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在其出版的首部文英語語法書——《英國文語凡例傳》里,就已將漢語中沒有字與“she”相對應(yīng)的困境凹顯出來。
——黃興濤《“她”字的故事》
【材料二】 中國第三人稱代名詞沒有性的分別,狠(同“很”)覺不便。(劉)半農(nóng)想造一個“她”字,和“他”字并用,這原是極好。 ——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
【材料三】 本刊對于女性第三稱的代名詞,用“伊”字,而拒絕用“她”字,因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對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想比襯,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對象是“牛”,豈非是含著點女性非“人”的意思嗎?
———《本刊拒用“她”字啟示》(《婦女共鳴》1935年)
【材料四】 五四以后,“他”、“她”、“牠”三字體現(xiàn)了中國文字在文法上更進一步接近嚴密的努力。而人旁女旁原沒有什么重男輕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談不上“有辱女性”。
——柳《拒用“她”字》(《讀書生活》1935年)
【材料五】 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陳寅恪《致沈廉士》
請根據(jù)材料結(jié)合所學知識回答:
(1)“她”字最遲發(fā)明于哪一年?是誰發(fā)明的?為什么要發(fā)明這個字?(3分)
1918年.(1分)劉半農(nóng)。(1分)因為英文當中有“she”字,而中文沒有與之相對應(yīng)的字。(1分)
(2)民國時期,人們對“她”字的使用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雙方的觀點是什么?(4分)
一方認為“她”字的出現(xiàn)是對女性的侮辱;(2分)另一方認為“她”字只是使中國文字更嚴謹,并沒有侮辱女性的意思。(2分)
(3)“她”字從無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國哪些方面的變化?你怎樣理解陳寅恪的話?(4分)
①“她”字的發(fā)明原本是為了解決中英翻譯的問題,說明近代以來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一個字的存廢,引起了社會的激烈辯論,說明近代以來婦女地位的提高。(4分)
②中外文明的融合和發(fā)展。(2分)
(xx年江蘇30)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1912-19xx年),中國的有識之士繼續(xù)為反對封建主義和發(fā)展資本主義而奮斗,試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三方面概述他們所作的努力,以及這些努力對中國社會的進步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