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二歷史必修二會考復習
原因: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經濟建設發展速度
時間:1958年
后果: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泛濫,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極大挫傷勞動者生產積極性,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
4、“文化大革命”對我國經濟建設的破壞(a b)
①使生產和社會秩序出現嚴重混亂,給中國的經濟建設造成嚴重的破壞。②使國民經濟計劃被廢置,國民經濟運行失控,經濟工作陷入癱瘓、半癱瘓,交通堵塞,物質供應困難,工礦業停產半停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③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失去寶貴的發展機遇。
(二)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及其作用(b c)
開始: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
主要內容:“包產到戶”“包干到戶”
作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的一次重大變革,極大地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推動著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
2、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點(b b)
形成:①設立經濟特區:(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1988年海南)
②開放十四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③開辟經濟開放區(1985年起,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
④進一步對外開放(1990年,上海浦東地區)
特點:20世紀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三)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1、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提出(b b)
(1)南方談話的內容:
① 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
② ……的判斷標準
③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④ 社會主義的本質:……達共同富裕
⑤ 發展才是硬道理
(2)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基本原則具體化。
1997年9月,中共xx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思想,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起主導作用;公有制形式多樣化非公有制重要組成。
(3)意義
①進一步增加了企業活力,促進生產力發展
②推動了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增強了綜合國力
③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肆】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1、20世紀中國服飾的變化(a b)
變化的總趨勢:由拘謹、保守、呆板、等級森嚴,逐漸向美觀、適體、方便、平民化轉變
近代男裝的變化:長袍馬褂——西裝(鴉戰后傳入,民國流行)——中山裝(辛亥后大為流行);近代女裝的變化:20c20s后,旗袍流行
現代服飾變化:①新中國成立 ——十一屆三中全會:受政治的影響,與革命相關的服飾成為主流
②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由封閉走向開放,與世界接軌。服飾由防寒保暖向美觀大方轉變。
3、近代以來主要社會習俗的變化(a b)
突出特征:中西合璧,不洋不土
婚俗的變化:婚姻包辦——婚姻自由(清末民初開始——新中國成立后成為時尚)
喪禮的變化: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西式并存,民間多為舊式。新中國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