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多媒體展示: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中國戰國時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漢族。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韓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學生。晚年失官在家,專事著書立說。今傳《荀子》三十二篇多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 》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們的記述。
荀子傳世名言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 勸學>>)
思考二:孔孟旬思想比較,關于人性論,你贊成那一個,為什么?
思考三:儒家思想在戰國時期是否受重視,為什么?
但是,在戰國時期列國紛爭的局面下,生存和統一是頭等大事,而僅靠“仁政”是無法實現統一的。正因為孟子的思想距離當時的現實需要太遠,備受當時的統治階級冷落也是十分必然的。
比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異同。
二、墨子與墨家學派
請第二組同學介紹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代表
多媒體展示: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賤人”。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經“學儒者之業”。他一生的活動主要是“上說下教”,儒、墨兩家并稱為“顯學”。墨子門下弟子眾多,他們對巨子(墨家領袖)都絕對服從,并為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相傳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張兼愛、非攻。墨子為實現他的政治抱負曾長期奔走于各諸侯國。
請閱讀墨子名言,總結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張。
墨子名言: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咀g文】沒有什么話不答應,沒有什么恩德不報答,你投我桃子,我用李子回報。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譯文】假如天下都能相親相愛,愛別人就和愛自己一樣,還能有不孝的人嗎?
學生總結:墨家學派的思想主張
1、 主張“兼愛”、“非攻”
2、 尚力、尚賢、尚同:
3、節用、節葬:反對統治者的鋪張浪費。反對儒家的厚葬和守孝三年。
思考四:墨子的思想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哪個主張可以體現?墨子思想有什么進步性?后來為什么不受重視?
墨家思想是中國古文完整版的辨證唯物主義及辨證唯物論。墨家的墨子生活在戰國初期,代表了平民的利益。當時,社會經歷劃時代的變革,封建經濟初步形成,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小生產者的隊伍不斷擴大!凹鎼邸狈从沉说匚坏拖碌男∩a者受剝削和壓迫,要求擺脫貧困,渴望得到統治者的體恤,能夠溫飽富裕;“非攻”反映了各諸侯國為掠奪土地和人口混戰不已,生靈涂炭,生產遭破壞,廣大小生產者厭惡戰亂,渴望安定;“尚賢”反映了小生產者對世襲制用人制度的不滿,對社會政治清明的渴望。雖然戰國時代封建經濟日漸繁榮,小生產者的隊伍日漸擴大,墨家思想有著廣大的群眾基礎,“兼愛”、“非攻”有利于發展生產和社會進步,順應了歷史的潮流,但它卻不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更不能使統治者在激烈的兼并戰爭中生存并完成統一,所以也不可能被當時的封建地主階級所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