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探究一:百家爭鳴之儒墨之爭。(小組討論)
“兼愛”還是“仁愛”?
“民權”還是“君權”?
“鬼神”還是“天命”?
三、莊子與道家學派
請第三組同學介紹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和基本主張。
思考五:何謂齊物,怎樣能做到逍遙?有什么意義?
莊子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他也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哲學家。他以其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
教師總結:發揚老子唯心主義思想,強調主觀。舉"莊生夢蝶"例。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另許多成語典故均出自莊子,如"莊周夢蝶"、"朝三暮四"、"薪盡火傳"、"庖丁解牛"、"螳臂當車"、"盜亦有道"、"螳螂捕蟬"、"子非魚安知魚之"、"屠龍術"、"邯鄲學步"、"無為而治"。莊子坦然微笑,說道:“我以天地作棺槨,以日月為連壁,以星辰為珠寶,以萬物作陪葬。我的葬具豈不很完備嗎?還有比這更好更多的陪葬嗎?”弟子道:“沒有棺槨、我擔心烏鴉、老鷹啄食先生。”莊子平靜笑道:“在地上被烏鴉、老鷹吃掉,在地下被螻蟻、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兩樣?奪烏鴉、老鷹之食而給螻蟻、老鼠,何必這樣偏心呢?”
莊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獨與神明居。莊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思考六:如何評價道家的思想。
道家的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老子,他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勸告統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社會,應該順應時勢民心,這樣才能天下大治。戰國時莊子的思想比老子還要消極,同時發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學,認為世界是“我”的主觀產物;莊子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不公平社會現象。
在一個混亂的社會里,莊子為人們設計了自處之道。在他所建構的價值世界中,沒有任何的牽累,可以悠然自處,怡然自適。
探究二:百家爭鳴之“儒道之爭”。
“有為”還是“無為”?
“儒家之所以區別于道家、佛家,其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儒家始終懷抱著不敢忘天下的入世情懷,始終不愿出丑濁惡世而留在人間作直下的擔當,始終執著于要在人類的歷史文化中來實現凡有血氣莫不尊親的道德理想,始終不放棄在政治混亂邪惡的現實世間通過自己艱難困苦的政治實踐來追求未來世界的大同希望。”
因而孔子中庸,莊子孤絕。
四、韓非子與法家學派
請第四組同學介紹法家代表人物
韓非子(約前280-前233),戰國晚期韓國(今河南省新鄭,屬鄭州 ;鄭韓古國在今天的河南新鄭)人,漢族,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稱“韓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始皇十四年,戰國時韓國人,出身于貴族世家,是韓王歇的兒子。他口吃,不善言談,而善于著述。韓非與李斯同是荀卿的學生,他博學多能,才學超人,李斯自以為不如。他還是法家的代表人 。 韓非雖然師奉荀卿,但思想觀念卻與荀卿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在戰國末期新形勢下,他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卻“喜刑名法術之學”,并“歸本于黃、老”,繼承并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