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宋明理學學案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張
(1)周敦頤
周敦頤結合《周易》解釋《太極圖》,建構了包括萬物、人類和道德等萬事萬物的衍生規律,把人與天地萬物的本原合而為一,從而為“理”生萬物的理論提供了依據。
(2)邵雍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試圖揭示宇宙規律,進而解釋人類命運。
周敦頤和邵雍率先運用系統的思辨,自覺地將宇宙的自然結構與人的精神結構融合起來,以尋找其統一的本原,為理學的建立開辟了道路。
(3)張載
① 張載對理學的創立貢獻巨大。②有人認為他開創了理學中的“氣學”一派,是理學中唯物主義的杰出代表。③在理論上,張載嚴格區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準確地表達了理學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
①確定了理學的最高范疇“天理”,從而使理學獲得了理論的典型形態。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養的最高境界就是“仁”。仁者不但能化韌于無形,而且能獲得高度的主體自由和極大的精神滿足,這就是“孔顏之樂”。
(二)理學的成熟
1.代表人物:朱熹
2.理論來源;二程+張載
3.主張和成就:
(1)理氣關系論:①理先于氣②理離不開氣 ③萬物皆有理,這就是太極(唯心論)
(2)理學的修養論:
①以本體為基礎的關于個人學習、實踐的學問
②區分教育的兩個階段:小學和大學,強調學習積累、循序漸進。
③強調仁是人的愛心和道德價值的終極源泉。
④仁者境界不僅是追求精神自由,還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
(3)社會政治理論:以道統論為依據的社會實踐理論
(4)為《四書》注解,成為理學的經典著作
3.影響:
(1)朱熹在歷史上被譽為一代儒學大師,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為官方正統儒學,影響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理學的發展——心學
1.心學的基本特征:
(1) 強調學問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實行
(2) 主張,掃除細枝末節,直奔主題。
2.陸九淵——“發明本心”
(1)陸九淵,號象山居士,南宋人,是心學的開創者。
(2)思想:
①核心命題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他不是用邏輯的思辨來論證這個命題,而是用自己的體驗來予以印證。陸九淵批評朱熹的理學過于“支離”,說了很多,卻不能使人樹立起對儒學價值的堅定信念。因此,他反對埋首書冊,主張于人生日用處直接體悟,“發明本心”,以作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這叫“先立乎其大者”。
②他認為“物欲”和“意見”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將其剝落、掃除。
(3)影響:陸九淵的思想具有很大的沖擊力,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并深刻影響了后世的思想體系。
3.王守仁——“致良知”
(1)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明代人。他建立了系統的心學理論,是心學的集大成者。
(2)思想:
①人心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主觀唯心論的宇宙觀)
②學以至圣的修養關鍵,在于 “致良知”。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為了遏止偽善流行,他特別強調“知行合一”。
4.意義:
(1)標志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