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北宋王安石變法》教學設計
農田水利法 政府鼓勵興修水利,開墾荒地。 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方田均稅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稅 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
市易法 政府設立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 限制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有利于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國家收入也有所增加
(強兵)
軍事措施 保甲法 十家為一保,農閑時練兵、生產,戰時編入軍隊。 既可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又可以地預料和西夏的進攻,同時減少軍費開支。
將兵法 禁軍固定轄區,有固定將領訓練。 加強了軍事訓練,充實了邊防力量。
(取士)教育措施 改革科舉制 廢除明經科,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 選拔大量能夠從事實際事務的有用人才
整頓太學 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考試成績優秀者,課直接受官。 使學校成為變法造輿論、育人才的地方
板書:
措施 目 的 內 容 作 用
富國之法 改變積貧的局面,調整封建國家、地主和農民的關系,發展生產 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均輸法 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發展生產,增加財政收入
強兵之法 為了改變積弱的局面,鞏固封建統治秩序和整頓加強軍隊 保甲法、保馬法、
將兵法、設軍器監 節省了政府開支,提高了軍隊戰斗力,增加了武器裝備
取士之法 關注人才的選拔、培養和使用,為變法造輿論 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重視官員的選拔任用 培養人才,發揮其才干,為變法起了輿論作用
三、王安石變法的結果的認識
1、王安石變法的認識:(注意認識歷史事物的方法)
(1).變法的不足:1.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而進行的改革運動,他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的危機。2.變法是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2).變法的進步意義:
1.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2.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的進步。
3.王安石能夠對北宋的積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
2、變法的局限性
(1).變法針對的是社會的上層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開始就遭到強烈的反對。
(2).王安石認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擴大稅源,要“取諸民”。可是一旦執行不善,變法過程中就加重了貧苦百姓的負擔,就會引起民間的不滿,成為反對派攻擊新法的借口。
3、新法的變質:
元佑更化后新法淡出歷史舞臺,1093年哲宗親政后雖有志于恢復新法,啟用變法派,但是到徽宗時新法成為聚斂的工具。原有的變法的精神被完全改變。
4、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總結以及得到的經驗教訓:
(1).變法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保守派)的阻撓和破壞。----主要
(2).宋神宗在變法后期的動搖。
(3).宋神宗死后,司馬光任宰相,廢除新法。
(4).變法過程中,由于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引起民間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