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北宋王安石變法》教學設計
(5)王安石的“三不足”思想
教訓:
改革是艱辛的,必然充滿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的用人。
學習王安石等改革家勇于改革的精神和敢于斗爭的性情。――情感培養
五、【課堂練習】
1.導致北宋中期財政危機出現的根源是(b )
a.遼夏經常攻宋 b.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c.土地兼并嚴重 d.皇室浪費驚人
2.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 (a )
a.抵御遼夏的進攻 b.平息農民的反抗 c.減少政府的開支 d.鞏固自己的權勢地位。
3.王安石變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引起的爭議最大,這是因為(a )
a.嚴重損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對農民剝削國重
c.方便了不法官員從中牟利 d.政府的財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證
4.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中,以政府借貸方式收取一定的利息的有(b )
a.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 b. 方田均稅法、青苗法
c.青苗法 、市易法 d. 市易法、募役法
5.司馬光說:“中戶以下大抵乏食……而州縣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錢不敢少緩。”司馬光的這句話反映了(a )①變法過程中出現了地方官強迫百姓向官府借貸的情況
②變法過程中一些不法現象成為反對派攻擊變法的借口。
a. 二者都對 b.二者都錯c.前對后錯 d.前錯后對
6、1、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關鍵問題是( c )
a.遼、夏的威脅 b.土地荒蕪、水利廢毀
c.國家財政入不敷出 d.官僚地主隱瞞田產,逃避稅收
六、【課后練習】
課本p53頁“閱讀與思考”王安石與司馬光的爭辯中二者對于理財的不同認識是什么?各有什么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地方?結合所學知識,考慮王安石變法中是否體現了他的言論中的精神?
材料一:財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驕于內,制度不可為萬世法而日益叢雜,一切茍且,不異五代之時。 ——歐陽修
1、 材料一說明北宋中期面臨怎么楊的社會狀況,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是什么?
北宋中期面臨積貧積弱的局面。原因在于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權措施
材料二: 材料三:宋代習武圖
2、 材料二、三說明王安石采取了什么措施?
理財方面: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
軍事方面:精簡軍隊、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