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2課《古代手工業的進步》教案
【易混知識】
一、陶器與瓷器的區別
陶器的發明并不是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的先民的專門發明,它為人類所共有。只要具備了足夠的條件,任何一個農業部落、人群都有可能制作出陶器。而瓷器則不同,它是我國獨特的創造發明。一般認為,瓷器至少應具備三個條件:瓷器只能用瓷土即高嶺土作胎;胎的表面必須施用玻璃質釉;瓷器燒成溫度至少要在攝氏1200度左右。燒成的器皿質地堅硬,敲擊能發出金石聲。我國古代制瓷業源于新石器時代出現的陶器。爾后通過海路和陸路大量輸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術在世界范圍得到遍及。因此,瓷器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區別表現在:第一、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則是瓷土,即高嶺土(因最早發現于江西景德鎮東鄉高嶺村而行名)。第二、陶胎含鐵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鐵量一般在3%以下。第三、陶器的燒成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則需要1300℃的高溫才能燒成。第四、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溫釉,瓷器則多施釉。第五、陶器胎質粗疏,斷面吸水率高,敲擊時聲音低悶。瓷器經過高溫焙燒,胎質堅固致密,斷面基本不吸水,敲擊時會發出鏗鏘的金屬聲響。
二、青瓷與白瓷的區別
成熟的青瓷,早在東漢時期就已出現,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更為青瓷獨盛之時。至隋、唐、五代時期,越窯青瓷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獨立系統。而白瓷的成熟大約晚青瓷4xx年,它歷經隋、唐、五代,方形成自身的體系。特別是當邢窯白瓷以其“類銀類雪”的釉色揚名天下后,才最終打破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所謂“南青北白”的格局。
青瓷與白瓷兩者之間的特征區別,表現為前者胎色較重,釉呈青色碧綠無瑕;后者胎色較淡,釉色潔白勻凈。然而為什么中國瓷器最早出現的是青瓷而不是白瓷呢?這主要是古代制瓷原料及工藝所決定。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要燒出純然一色的白瓷,就必須掌握一定的除鐵技術(上等白瓷的胎和釉中的含鐵量必須控制在1%以下),而在古代燒造瓷器因條件所限,只能就地取材,利用當地含鐵量在1至3%左右的瓷土,就首先燒成了美麗的青色或青綠色的青瓷。青瓷早于白瓷出現,也與歷史變遷、社會習俗的潛移默化密切關聯。例如江南地區山青水秀的自然景色,形成人們尚青的審美情趣。而長期生活在白雪皚皚的自然環境下,北方各族人民多追求一種以白色為美的旨趣。這也許是為什么中國早期白瓷出現在北方,而不是出現在窯業歷史悠久、制瓷業頗為發達的南方的原因之一。
三、列表區分三種主要手工業經營形態的不同點
經營形態 經營方式 生產目的 性質和特點
官營手工業 政府直接經營、集中、大作坊生產 供軍隊和官府貴族生活使用,不在市場流通 國家壟斷性質;它憑借國家權力,征調優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產不計成本,產品精美,取得諸多成就,世界領先,享譽全球
民營手工業 民間私人經營 供民間消費,作為商品在市場流通 商品生產性質;在重本抑末的社會環境下發展艱難,但后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