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2課《古代手工業的進步》教案
家庭手工業 農戶個體生產,作為副業 供家庭消費和交納賦稅,剩余部分出賣 屬于自然經濟組成部分;受小農經濟的束縛發展艱難,在自然經濟時代,占有相當的比重。是中國古代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學法導航】
整體把握我國古代手工業技術的發展歷程和世界地位
我國古代手工業的各個行業或部門都有其自身發展歷程和發展規律,在學習時要注意進行整體把握。
第一、 借助身邊的工具書查閱下列概念:官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民營手工業、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資本主義萌芽等。
第二、可以通過列表的方式將青銅冶鑄、冶鐵煉鋼、瓷器制作、絲織技術的發展情況,按照不同時期分別展現出來,還可以將課本沒有具體介紹的造紙業、漆器制造業、棉紡織業等行業也融入其中。并在此基礎上認識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特點。
第三、我國古代手工業在世界上長期居領先地位,素稱發達,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在學習時要充分認識其特殊地位。
第四、可以 收集“南海一號”、“南越王墓”、海上絲綢之路等有關資源,領略古代手工業的魅力和影響力。
第五、要注意學會認識、鑒賞文物和樹立保護文物的意識。反映古代中國手工業高超成就的文物很多,包括金屬制品、瓷器和紡織品等各個方面,如司母戊大方鼎、唐朝的“唐三彩”、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禪衣等,這些都是古代中國手工業發達的典型代表,也是古代中國人創造高度發達文明的典型例證;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代替的物品,所以每一件文物都是國家的瑰寶,我們要特別注意保護,與盜竊、倒賣文物的行為作堅決的斗爭。
【小資料】
馬王堆出土的素紗單衣
1972年3月至7月,我國考古工作者對湖南省長沙市東郊馬王堆一號漢墓進行了科學發掘,出土了基本完整的絲織物和服飾達一百余件。在這批絲織物中,最搶眼的是“素紗襌衣”。
馬王堆一號漢墓的墓主是第一代軑侯利蒼的妻子。她葬于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后幾年。作為第一代軑侯妻子隨葬品的“素紗襌衣”是兩千一百多年前的絲織精品。它反映了西漢初期我國養蠶、繅絲、織造的高超水平。 素紗襌衣,身長128厘米,通袖長190厘米,重量僅49克。領口和袖口有較厚重的絳色緣邊。如果除去緣邊,重量僅為半兩多點。根據計算,這種衣料每平方米僅重12至13克,真是薄如蟬翼,輕若煙霧。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兩件素紗襌衣。
高級的紗料,并不以紡織的空隙多為好,而主要是以蠶絲纖度勻細見長。在紡織學上,衡量纖度有專用的計量單位,每9千米長的纖維,重量為1克,其纖度稱“一旦”。旦數越小,纖維越細、越好。現在生產高級絲織物喬其絹,其纖度為14旦,而素紗襌衣纖度竟然只有10.5至11.3旦。
對此,有人質疑:人類發明衣裳,原本是為保暖遮羞,素紗襌衣既不能保暖,又不能遮羞,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它怎么穿呢?
素紗襌衣的命名是從材料品類和形制特點兩個方面著眼的,“素紗”,是說制作衣裳的材料用的是沒有染色的白紗;“襌衣”,是說衣裳的形制是沒有襯里的。《禮記•玉藻》:“襌為絅”。鄭注:“絅,有衣裳而無里。”由此可見,襌衣就是單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