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老子
死后的孔子倍享殊榮,生前的孔子卻十分落魄。這張圖片反映了孔子生命歷程中的一件大事——周游列國, 55歲時他率領一群弟子周游列國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沒人理睬他,這時的孔子像一只流浪狗。但他堅持了十四年,直到68歲才回到魯國,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同時整理了《詩》、《書》等古代典籍,為文化傳承做了很大貢獻。
如果我們要了解孔子的思想,當讀什么書?(《論語》)下面讓我們根據《論語》摘錄了解孔子的思想。
(二)孔子的思想
1. “仁者愛人”和“為政以德”
模擬對話 情境體驗:
幻燈展示三則與“仁”有關的材料,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模擬孔子和學生的對話。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教師引導:從剛才的對話,可以看出“仁”的本質和基本內涵是什么?(仁,指仁愛,關愛別人。)教師:從文字學的角度看,“仁,從人,從二”,反映人與人的關系。怎樣“愛人”? (孔子說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應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考慮他人的需求,幫助別人實現其需求。)孔子是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提出“仁”的學說的?(春秋之際,戰爭不斷,孔子寄希望于仁愛挽救社會。)統治者心存“仁”的話會怎么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仁者愛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為政以德”,解讀材料: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對執政者的要求是什么?(以德來治理國家,用德教化人民,愛惜民力。)“為政以德”有什么積極作用?(政府有很強的凝聚力,社會穩定、和諧。)
案例思考 學以致用:
崔英杰案 案件中的崔是一個小販,一個從河北來到北京的23歲的年青人,這之前他曾是個軍人,榮獲“優秀士兵”稱號,復員后找了份保安工作,但連續幾個月沒有領到工資,父母又身患疾病,于是就在馬路邊擺攤賣烤腸。案件中另一個人是北京市海濱區城管監察大隊副隊長李志強。xx年8月11日,李志強帶領十幾個人到中關村路段執法,遇到了賣烤腸的崔英杰,執法人員扣押了他的三輪車。事后,崔英杰回憶當時的情況,“我哀求他們,什么東西都可以拿走,就是請把我的三輪車留下,因為那是我頭天剛剛借錢買的。”但是城管還是把三輪車裝上卡車,準備拉走,于是崔英杰沖上去想要回他的車,這時,他的手和李志強碰了一下,他以為李志強要抓他,隨手一扒拉,不料切烤腸的刀刺中了李志強的頸部,造成李志強死亡,這是他始料不及的。xx年4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這一案件作出一審宣判,被告崔英杰犯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一次城管執法行動,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使兩個家庭陷入無盡的痛苦。而類似的城管與小販沖突事件屢見不鮮,在中國許多城市每天都在上演著貓和老鼠的游戲,你來我跑,你退我進。
學生活動:試著以孔子的“仁者愛人”、“為政以德”的思想來看待城市管理問題,應該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劇的重演?(學生可能會回答如果城管執法態度溫和一點,血案不至于發生;如果政府職能部門多一點服務意識,多一點底層情懷,考慮到在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外來人員、下崗職工,他們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得不到社會保障機制的救濟,只能做點小生意來維持生計,對他們來講這點小小的經營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飯碗”,在城市里規劃一些地方讓他們賣水果、賣糖炒栗子、擦皮鞋,完全可以實現城市管理與小販、市民利益的共贏,這便是仁愛。學生回答也可能偏離主題,這需要教師的及時引導,讓學生學會關注默默不語的蕓蕓眾生,意識到建立潔凈文明的大都市不應該以犧牲弱勢群體的生存權利為代價,以此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