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老子
2.“禮”的學說:等級與秩序
模擬對話 情境體驗:
幻燈展示三則與“禮”有關的材料,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模擬孔子和學生、諸侯國君的對話。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教師引導:從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禮”是什么意思?(禮是指周禮,指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是禮儀規范和良性化的社會秩序)
“仁”和“禮”是有什么內在關系?(“禮”是實現“仁”的手段)
孔子關于“禮”的主張值得肯定嗎?(學生可能肯定它也可能否定它,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做必要的引導,指出孔子希望回到西周時的社會等級秩序,維持貴賤有序,有保守之處;但是,這一主張也有很大的積極性,因為它非常重視每個人的責任,要求人們按照自己的身份去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履行相應的社會義務,這樣,天下便會仁愛和睦。孔子關于個人責任的主張,后人把它闡發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多么完整而遠大的人生理想,正是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有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有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腳踏污泥,心憂天下。)
3.鬼神觀:重人事,遠鬼神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從材料可知,在鬼神觀上,孔子主張敬天地遠鬼神,其關注點放在人事和現實社會上。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學生列舉:孔子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來辦教育,成績斐然。他在教育中總結了不少精彩的話。由一個小組的同學列舉孔子的教育主張,每人一句,不重復。如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當仁不讓于師。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與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教師引導:2500多年過去了,孔子的教育主張是否還有指導意義?
過渡:現在,我們來做一道選擇題,以下四種政府,你們認為哪一個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執政得到廣大人民的贊揚
c.政府充滿威嚴,人民因為對它畏懼而安分
d.被人民輕視、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如果是孔子,他會選擇第二種,但在老子的眼中,最好的政府是第一種,這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老子的思想真是非同尋常。
二、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還有很多與常人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和無哪個作用比較大?一般人注意到了有,而老子卻重視無,一個房間,我們利用了它的無容納人和物,門窗、器皿,正是它們的無成就了其作用;柔弱與堅強哪個好呢?在老子的眼中,柔弱勝于堅強,人活著時軀體是柔軟的,死后僵硬了;草木活著時是柔軟的,死后僵硬了;天底下最柔弱的莫過于水,可是水卻能攻克最堅硬的東西,比如水滴石穿,所以剛強不是最高層次,柔弱才是最高境界;力爭上游好嗎?老子卻發現水是往低處流的,大江大海能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它們處在一般人瞧不起的卑下之處。老子特別崇尚水的品質,在他看來,水柔弱、不爭,還能滋養萬物,已經達到道的境界了。總之,一件事情,一種東西,一般人注意到正面,老子卻看到了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