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②明治維新內容及有關問題:廢藩置縣的實行,防止分裂勢力的存在,從而消除了幕府等級制度,不僅使威脅中央的藩被廢除而且分化了大名的權利,加強了中央集權。承認土地私有,從根本上廢除了幕府時的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
③明治維新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積極:擺脫了落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廢除不平等條約,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為亞洲國家民族振興提供了經驗。
消極: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推行軍國主義,進行侵略擴張,成為新興帝國主義國家。
④領導明治維新的是從封建統治者中分化出來的中下級武士。因19世紀中期日本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剛剛形成,資產階級力量弱小,這樣,中下級武士成了資產階級的代言人,領導這場沒有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革命。
注意:(1)處在封建統治下的俄、日、德、意為什么沒有走上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統治的道路?
一是這些國家資產階級力量小。日本的資產階級正處在形成中,俄國的資產階級還未獨立登上政治舞臺,德國和意大利資產階級力量比較弱小。
二是原統治者能認識到變革能維護自己的統治,沙皇自上而下地解放農民來挽救統治,普魯士和撒丁王國的國王想擴大版圖,延伸勢力。
三是資本主義大潮流的歷史趨勢。
(2)上述革命和改革的特點
按其任務可分為兩類:
①推翻封建統治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或統一戰爭。
這類主要是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德、意統一運動。
俄:農奴主領導,原封建統治者或從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人,德:容克地主,日:中下級武士。
形式:自上而下的改革或統一戰爭。
結果:由于其領導者的來源成分決定其影響帶有封建殘余,這是他們的共性。
作用:都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實現了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演變。
②進一步調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革命、改革
法國二月革命、美國內戰屬于此類
對象:法是金融貴族,美則是種植園奴隸主
任務:都是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發展工業資本主義。
主力:以人民為主體的人民大眾。法:無產階級主力;美:黑人等廣大人民。
作用:工業資產階級獨掌或分掌政權,促進了工業資本主義發展。
英國的1832年議會改革也屬于調整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發展工業資本主義的改革。
【方法導引】
明確重點,整固知識;注重比較,深化認識;創設情境,跨科聯系。
1.比較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農奴制改革
發生在17世紀和19世紀的兩次改革,都是俄國沙皇政府為鞏固統治所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同程度地推動了俄國歷史的進步。二者的不同點如下表:
類 別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農奴制改革
經濟前提
手工工場出現,經濟發展緩慢
資本主義工業有一定的發展
內 容
加強軍事、發展經濟為主
廢除農奴制
作 用
鞏固了專制統治,增強了經濟,軍事實力,為對外擴張創造了條件
使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性 質
封建農奴制軍事、經濟改革
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影 響
農奴制被移植到手工工場,農奴制得到加強
廢除農奴制,卻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2.通過分析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理解美國內戰是其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認識經濟決定政治,政治為經濟服務,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流血的政治等政治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