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解題思路 首先,新興的無產階級在歐洲比較發達的國家中已形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他們帶著自己的階級要求登上政治舞臺,提出了“民主的社會的共和國”的口號,他們在斗爭中起了主力軍作用,給這場資產階級革命打上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烙印。其次,歐洲的資產階級也跟以往不同。當他們想去進行反封建的革命時,卻害怕站在背后的生氣勃勃的歐洲無產階級,他們的革命性萎縮了,甚至背叛革命,使革命朝著下降路線發展。第三,革命的任務、性質和對象與早期革命有所不同。早期革命斗爭的主要對象是封建專制王朝,任務是推翻封建制度或殖民統治,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在1848年革命中,由于各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所面臨的革命的具體任務以及表現形式也不完全相同。如法國,表現為工業資產階級與金融資產階級的矛盾,要求擴大統治權力,掃除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在德國,革命任務是推翻封建統治,消除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建立統一的共和國;在意大利,任務是結束分裂,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在匈牙利、捷克、羅馬尼亞等國,則是擺脫民族壓迫,實現獨立。從總體上看,都是要解決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之間的矛盾。但由于無產階級作為一種獨立的政治力量參與革命,使這次革命表現為民主革命的性質。第四,在多民族的國家中,民族矛盾是革命的主要矛盾。第五,各國的革命重創了各國封建統治秩序。
例2 歐洲19世紀20、3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與60、7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試就原因、主要任務、所產生的作用等方面加以分析說明。
答:原因:19世紀20、30年代,歐洲處于維也納體系的反動統治下,歐洲各國的封建專制統治加強,弱小民族如希臘、比利時等國遭到歐州列強的殖民奴役,各種矛盾趨于激化。19世紀60、70年代,歐洲各國工業資本主義有了較高的發展,但落后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專制或金融資產階級或政治的分裂局面嚴重阻礙了工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任務:19世紀20、30年代,歐洲革命或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反對封建專制,資產階級分享政權;反對民族壓迫,爭取民族獨立。19世紀60、70年代歐洲革命或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掃除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為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道路。
作用:19世紀20、30年代歐洲革命或改革,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沖擊了歐洲封建統治秩序,動搖了反動維也納體系。19世紀60、70年代的歐洲革命或改革,則使歐洲主要國家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國力因此大為增強,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范圍內基本確立起來。
【典例精評】
例1 日本明治維新不具有( )
a.民族革命性質
b.國家統一運動性質
c.稱霸亞洲性質
d.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性質
講解 選c。題目主要考查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答題采取逆向思維方式進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擺脫了民族壓迫,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成為亞洲的強國,因此具有民族革命的性質;明治維新通過采取廢藩置縣,大力加強中央集權,消除了藩政割據的狀況,因此又具有國家統一運動的性質;推翻幕府以后建立的明治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但又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勢力,因此又具有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性質;明治維新本身不具有稱霸亞洲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