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2)統一的可能性和方式。統一本來是德意志資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但德意志資產階級表現軟弱,他們害怕采用革命手段,自下而上地推翻封建勢力、完成統一,會把無產階級卷入革命,釀成巴黎六月起義的危險,因而不敢承擔統一的領導任務。相反,他們決定依靠現成的封建王朝替自己完成統一任務。于是,德意志的統一最終自動選擇了自上而下王朝戰爭形式。當時能夠完成這一任務有奧地利和普魯士,但普魯士具有更大的優勢。這是因為:①普魯士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經濟發達;②軍事力量強大;③民族成分單一,統一決心堅定;④統治階級實力雄厚,野心勃勃;⑤對資產階級能夠照顧和作出讓步,博得了他們的好感。如30年代普魯士倡導建立了關稅同盟,1848年革命后頒布憲法和成立議會。⑥有一位鐵腕人物俾斯麥。而奧地利雖然在德意志各邦中占有首席地位,但由于它又統治著德意志以外的廣大地區,它怕如果領導統一會引起境內其他民族的民族獨立運動,因而對德意志統一三心二意,同時,它也不具備普魯士那樣的許多有利條件。總之,由于當時德意志無產階級的不成熟、資產階級的軟弱,普魯士容克地主實力的增強,德意志的統一最終由普魯士王朝承擔了。
4.通過抓住俾斯麥上臺后推行富國強兵的改革,采用戰爭和外交相結合的手段,經過三次王朝戰爭最終實現德意志的統一,明確他是德意志統一的關鍵人物,分析“鐵血政策”的性質,并作出客觀的評價。關于“鐵血政策”,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①“鐵血政策”的核心是強權,俾斯麥在著名的“鐵血政策”的講話中還有這樣的內容:“德意志的未來不在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在于強權”。②俾斯麥的“鐵血政策”不僅僅是打仗,還有對內鎮壓的一面,1878年他指使德國議會通過了所謂的“反對社會主義非常法”就是典型的例證。③“鐵血政策”也不是瘋狂地訴諸武力,在薩多瓦戰役后,普魯士國王和參謀總長都要把戰爭延長下去,準備進攻維也納。但是俾斯麥卻力主議和。俾斯麥在實現統一的過程中,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充分發揮自己的政治、軍事和外交才能,抓住有利時機,通過王朝戰爭完成了統一。他領導完成德意志的統一,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掃清了道路,其歷史地位和作用應予以肯定。
5.注意分析比較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運動的異同點,以加深對有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比較能力。另外,注意普法戰爭前后期戰爭性質的變化,加深對歷史現象本質的認識。德意統一運動的相同點:都由一個主要邦國為核心。在德意志是普魯士,在意大利是撒丁王國。通過外交和戰爭相結合的手段,自上而下的道路實現的。兩國都有一個主要人物領導。統一前,工業資本主義都是相當發展,而分裂割據阻礙了工業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不同點:德意志是完全通過王朝戰爭來實現的。而意大利除了主要由撒丁王國領導進行統一運動外,還有加里波第領導志愿軍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解放了兩西西里,統一了南部。德意志統一過程中的三次王朝戰爭,只有普法戰爭是法國先侵略普魯士,普魯士在普法戰爭具有反侵略性質。而意大利統一運動重點則是驅逐奧地利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勢力,具有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