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美國獨立前就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經濟形式,即北方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雙方雖同屬于資本主義經濟,但卻有很大差異,并存在著矛盾。獨立戰爭中,為了打敗英國,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主階級結成了同盟。但獨立后,聯邦(政府)政權長期為南方種植園主階級把持。他們利用國家權力,頑固堅持奴隸制,因而受到廣大人民和北方資產階級的反對,因此產生了廢奴運動。19世紀上半期,隨著美國的領土擴張,南北經濟的發展,圍繞奴隸制的存廢,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主階級的矛盾和斗爭就更加尖銳了。因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充足的勞動力、市場和原料。19世紀上半期,南北方經濟都迅速發展起來,尤其是北方開始了工業革命。隨著大批新興企業(如礦山、鋼鐵企業、冶金企業、燃料企業)的新建和機器制造、紡織等行業的出現,北方資產階級急需保護國內市場,保障原材料供應;需要提高關稅、限制外國工業品進口,擴大本國產品的出口;特別是需要大量自由的勞動力。所以,他們迫切希望聯邦政府建立統一的民族市場,實行關稅保護,取消奴隸制,在西部建立“自由州”。因為按照美國憲法的規定,參議院是由每州派兩名代表組成的,而西部新成立的州是自由州還是蓄奴州,直接關系到南北兩方誰能控制參議院,進而控制國家政權的問題。所以,奴隸制的存廢成了南北方斗爭的焦點。對北方資產階級來說,廢除奴隸制,不僅可以解決勞動力問題,而且可以消弱南部的經濟實力,并使自己在政治上獲得更多的權力。相反,南部種植園奴隸主為了牟取高額利潤,為了控制國家政權,他們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批運往英國,并從英國輸入大批廉價工業品,因而主張降低關稅,擴大進口;擴充奴隸數量,在西部擴展奴隸制,增加蓄奴州。所以,奴隸制的存在,在經濟上已成為阻礙美國經濟發展、在政治上成為導致美國國家分裂的潛在危險因素。
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日趨高漲,南北方矛盾日益尖銳,奴隸制存廢問題已經到了必須用戰爭來解決的地步。1860年,代表北方資產階級利益,主張限制奴隸制的共和黨候選人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這一事實實際上成為美國內戰的導火線。
3.聯系本節的有關資料和課文內容,對林肯作一客觀評價。同時,比較美國廢除黑人奴隸制和俄國廢除農奴制有何異同。
林肯是美國歷史上最杰出的總統之一,他解放了黑奴,頒布了《宅地法》,使許多窮人能夠得到土地,維護了美國的國家統一,受到后人的廣泛尊敬。
美國廢除黑人奴隸制和俄國廢除農奴制的異同是:(1)相同點。廣大黑人和農奴得到了人身自由,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勞動力,有利于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2)不同點。主要是解放方式不同。美國是凡是叛亂諸州的黑奴都無條件的獲得解放,而俄國解放農奴則是通過贖買的方式進行的。
3.關于德意志統一的歷史條件,可從政治上的分裂局面與經濟上資本主義的發展形成尖銳矛盾來認識統一的必要性;通過抓住德意志政治、階級狀況來認識統一的可能性和方式。明確德意志統一的歷史必然性。
(1)統一的必要性。德意志長久以來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從19世紀30年代起,工業革命開始,資本主義經濟有了空前發展。但嚴重的政治分裂局面給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因為:①資本主義的發展首先要求各地區之間有暢通的商品產供銷渠道,即統一的國內市場,但處于割據狀態的德意志各邦都有自己的工商業法規、貨幣和度量衡,這就根本無法形成統一市場;②商品輸出需要有強大的國家力量做后盾,像英法等國的商品輸出,既有外交保護,又有炮艦做后盾,而德意志資產階級卻得不到這種保護;③資本主義的發展必須促使各國資本家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和進行商業爭霸戰爭,而這必須得到國家的支持。在這方面,德意志資產階級也處于劣勢地位。因此,到50年代,德意志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實現國家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