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6.抓住“幕府統治的危機”、“武裝倒幕”和“明治維新”之間的有機聯系,在理論導向上要把握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1)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即幕府統治的危機。①19世紀中期日本社會狀況。a.倒幕前日本的社會性質。明治維新前,日本處在德川幕府的統治下,實行鎖國政策,極大地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日本遠遠地落后于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因此,到19世紀中期,日本仍是一個閉關自守、落后的封建國家。b.19世紀中期日本社會的急劇變化。一方面,勞動人民生活日益貧困,紛起抗爭。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并得到發展,產生了新興地主和資本主義工場主。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統治階級也發生分化:一部分大名、特別是西南四強藩的大名也經營商業和手工工場,他們逐漸與商人、資本家接近,對自己的政治上無權的處境越來越不滿;大批武士由于經濟上陷入困境,也反對幕府,并由幕府的統治基礎逐步轉變為反對幕府的重要力量。總之,幕府已成為眾矢之的。②西方列強的侵入。1853年,美國首先打開了日本的大門,接著,西方列強紛紛侵入日本,殖民勢力紛至沓來。西方列強的入侵,暴露了日本的落后和幕府統治的腐朽,民族矛盾使得原有的社會矛盾更加尖銳激化。
(2)武裝倒幕。鑒于日本的落后和幕府統治的腐朽,新的階級力量以新興地主、高利貸商人、工場資本家為基礎,以資產階級化的中下級武士為中堅、領導,以廣大農民和市民為主力形成了倒幕派,他們要用武力推翻腐朽的幕府統治,進行社會改革,發展資本主義。為此,他們建立了獨立的武裝和根據地,還把新天皇抓在手中,使武裝倒幕披上“合法”的外衣,最終推翻了幕府統治,為明治維新掃清了道路。
(3)明治維新及其意義。推翻幕府統治以后,明治政府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來鞏固以天皇為首的地主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然后,由這個強有力的新政權來發布命令,逐步進行除舊布新的各項重大改革,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見知識結構),特別注重把改變舊的封建政治體制和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措施緊密結合起來,使日本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第一,實現了社會形態的更替,使日本社會由落后的封建歷史發展階段過渡到資本主義階段,并在這個基礎上使日本僅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就發展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第二,它為日本擺脫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創造了條件,使日本成為亞洲惟一能夠繼續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因此,明治維新基礎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務,扭轉了日本民族的歷史命運。此外,它對亞洲國家立志改革、擺脫民族危機的人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但是,明治維新也有其消極的一面。這主要表現在:首先,在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其次,日本較順利地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的同時,卻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壓迫其他民族的道路,在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筵席上占有一席位置。這不僅給被侵略國家的人民,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災難。
【疑難解析】
例1 19世紀60~70年代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和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相比,有哪些新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