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學案)
【解析】回答本題時,需要從認識與實踐辯證關系原理的角度,聯系材料具體分析“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形成過程,以及這一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18.結合材料,闡述我國政府著力抓好糧食生產所體現的歷史唯物主義道理。(10分)
答:①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們從事政治活動、科學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的基礎,對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糧食是最重要的生活資料,糧食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關系到國家安全、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
②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要樹立群眾觀點,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政府著力抓好糧食生產,解決好吃穿住這些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直接利益問題,是尊重人民群眾社會實踐主體地位,是以人民群眾利益為出發點和最高價值標準,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解析】本題的解答必須抓住設問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可以采用聯系法:首先,明確歷史唯物主義包含的主要知識點: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實踐對社會發展的作用、群眾觀點等。同時,必須從材料中找原理。還要做到理論與材料相結合,不能出現材料與哲學觀點“兩張皮”現象。
19.結合材料,運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國糧食供求狀況 及 如何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答:①要全面分析矛盾。目前我國糧食供求基本平衡,但保持長期基本平衡不容樂觀;既要看到糧食需求擴大的一面,又要看到制約糧食供給的一面。(4分)
②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分析我國糧食生產和需求的各種情況以應對糧食危機。
③既要抓住重點,又要統籌兼顧。以發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供給為重點,要嚴格保護耕地(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加農業投入等);同時抑制不合理需求,禁止用糧食生產生物燃料(控制人口增長、倡導合理飲食等)。(4分)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矛盾分析方法,要求考生要對矛盾分析方法的內容有明確的了解。具體要點包括:在當今世界糧食供求緊張、糧價上漲的大背景,我們要用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我國的糧食供求狀況。 對于確保糧食安全問題,要以發展糧食生產、確保糧食供給為重點,具體分析各種情況以應對糧食危機。
20.(10•福建)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重要的思想資源,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傳統民本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論述節選: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孟子《孟子•盡心下》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 唐太宗《貞觀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無所謂君臣,則皆民也。……夫日共舉之,則固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 譚嗣同《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