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教案
[講授新課]
一、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板書)
[師]自古以來,許多哲學家從各個側面看到了各種矛盾現象。請同學們默讀教材p82第一自然段。
(在學生默讀的基礎上)[師]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夠提出這樣深刻的見解,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但它畢竟是相互的、直觀的、缺乏科學的論證。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在繼承前人優秀思想成果的基礎上,以自然、社會和思維科學提供的大量事實為依據,科學地揭示出:一切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也就是: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
1.矛盾: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板書)請同學們就你對矛盾的理解,舉些例子。
[生]冷和熱,濕和干、上和下、長和短、難與易,戰爭與和平、痛苦與歡樂、窮與富、善與惡、對與錯等等,只要是截然相反的兩個事物和過程就是矛盾。
[師]這些都是矛盾的表現。但“截然相反”僅僅是兩個方面的對立,而矛盾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所以那樣理解矛盾不太準確。以學校工作為例,教與學就是一個矛盾,教與學是兩個相反的過程,這是對立的表現,同時教與學又統一于學校的教學工作中。另外像政治與經濟、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商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等,也都是矛盾的表現。
馬克思曾說:“假如沒有小偷,鎖會達到今天這樣完善嗎?假如沒有假鈔票,鈔票的制造會這樣精美嗎?”在馬克思看來,鎖的制造日臻完善,鈔票的印刷日臻精美,應該到事物的反面去尋找答案。為什么?因為事物是對立統一的。
毛澤東也曾在一次談話中說,手就包含著矛盾,大拇指朝一個方向,其余四指朝一個方
向,這樣手才握得緊,才能勞動。
(1)所謂“對立”,是指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斗爭(板書)
如自然界中的同化和異化、氧化和還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吸引與排斥、化合與分解、
遺傳與變異等,都是對立的具體表現。又如人類社會中剝削與被剝削、先進與落后、民主與法制、自由與紀律以及人民內部不同意見之間的爭論等;另外又如思維領域中的正確認識與錯誤認識,先進思想與傳統觀念、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等,也都是對立、斗爭的具體表現。可以說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2)所謂“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兩種情形:
第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第二,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板書)
(以上內容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多媒體顯示)漫畫《他敢剪嗎?》
[師]他敢剪嗎?
[生]不敢。(師:為什么?)剪,就會造成兩個人都掉下去的結果。
[師]這說明他們二者之間構成了矛盾的雙方,是相互依存的。即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的,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離開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任何矛盾的雙方都存在著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比如:數學中的指數與對數,物理學中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等。可以說,沒有指數就無所謂對數,沒有作用力就無所謂反作用力,沒有化合就無所謂分解,沒有遺傳就無所謂變異……(學生接話)
[生]沒有胖就無所謂瘦,沒有教就無所謂學,沒有進攻就無所謂防守,沒有戰爭就無所
謂和平,沒有苦就無所謂樂,沒有窮就無所謂富等。(學生很有興趣,提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