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教案
可見,外因在事物變化發展中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
提問:在事物發展中外因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但外因能不能離開內因而單獨起作用呢?請同學們思考。
(3)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這是教學的難點。“關于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學生在大量的事例分析面前,一般是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同樣,在單獨講 “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有時甚至是重要條件”時,學生理解和接受也不會感到困難。但在講授 “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時,疑點會很多。
對內外因的作用及外因是否 “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的問題,哲學界一直有爭論。大體有三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外因不僅是事物發展的條件,也是發展的根據,常常直接起第一位的作用。另一種觀點認為內外因是相對而言的,此方的內因是彼方的外因,彼方的內因是此方的外因。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可以反過來說,即“內因再重要也必須通過外因起作用”,而不能一律強調內因是第一位的原因。
教材在處理時,強調了“內外因共同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并特別說明“外因有時會起非常重大的作用”,“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而不能單獨起作用”。因此教學時,要把握好這一限度,不必過多展開;同時要緊扣教材的觀點回答分析學生的疑難問題。
因為盡管外因在事物的變化發展中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有時甚至起著非常大的作用,但外因對事物發展的作用總是通過促使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變化(內因)而起作用的。
1962年夏天,郭沫若游覽普陀山時拾到一個筆記本。靡頁上寫了一副充滿傷感語氣的對聯:“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是“春在哪里”。郭老透過對聯的字里行間,似乎看到了一個悲觀的心靈正在尋找慰藉。他立即設法找到了丟失筆記本的主人——一位兩次高考落榜的姑娘。只見那姑娘神精頹喪,心灰意冷,對前途喪失了信心,甚至對生活也幾近失去了勇氣。郭老對她循循善誘,悉心開導,并把她寫的對聯改為“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竟成”,橫批是“春在心中”。與此同時,郭老又向那姑娘贈《薄松齡落第自勉聯》一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那位考場失意的 郭沫若
姑娘在郭老的鼓勵開導下,信心陡增,表示從此決不消沉,要從失敗中奮起。 在這里,郭老的回春妙筆(外因)仍然是通過促使姑娘的思想(內因)發生變化,使生欲戰勝死念起作用的。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21頁第3、4自然段。
(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和同學一起一邊閱讀一邊講解、歸納。)
(在講解教材第121第4自然段的事例時,教師可根據情況適當作以下補充,以提高興趣,加深印象,幫助同學理解。起到激情導行的教育效果。)
請同學們思考教材第121頁“議一議”小欄目中的問題。
(教師可根據情況對盂子的話適當加以解釋。孟子的話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
(學生議論后,教師講解、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