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冊 第六課第二節第一框 集體主義是正確的價值取向
學生: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地位的經濟制度下,形成了社會主義的政治關系,勞動者成為國家的主人,人與人之間平等相待、互助合作,集體主義成為人們遵循的行為準則。
學生:個人主義是隨著私有制的產生和發展而形成的,它與當今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適應。
教師:對,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學生:總之,我們社會主義經濟、政治關系的本質,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和踐行與之相適應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在行為選擇上堅持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
教師:我們已經得出了結論,集體主義才是正確的價值取向。這樣解決問題不免輕率和膚淺。我們必須通過自己的頭腦來思考和分析,為什么集體主義是正確的價值取向?
學生: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原理看,社會意識由社會存在所決定,并對社會存在起反作用。集體主義價值觀作為社會意識,是公有制的經濟關系所決定的,反之它也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關系服務。在社會主義社會,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這也是社會存在,它決定了人們在意識形態上要堅持集體主義,用集體主義價值觀來維護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學生:還可以用我們上一節課講的正確價值觀的評價標準來說明。集體主義價值觀符合公有制經濟關系的客觀要求,就是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即符合了第一個標準;集體主義價值觀體現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了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符合了第二個標準。
學生:個人主義片面強調個人利益,不僅與公有制的經濟關系格格不入,而且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相違背,它只能阻礙社會的發展,減緩人類的進步。例如,市場上那些制造假冒偽劣,進行坑蒙拐騙的行為,體現了那些人只顧個人利益,不惜損害集體和他人利益的思想,這正是個人主義價值觀所起的導向作用。
教師:同學們說到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其實,正是因為在這兩者之間的取舍不同,才形成了我們一直在討論的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那么,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請同學們繼續分析。
學生:好比“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集體利益由每個社會成員的個人利益所組成,離開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社會化的個人離不開社會,個人利益的實現,個性的全面發展,都離不開集體事業的鞏固和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強大。
學生:二者又是相互促進的。個人的積極進取,努力奉獻,將推動集體的發展,而社會的進步又為個人的發展提供越來越充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為個人利益的滿足提供物質基礎;個人利益的實現,個人得到全面發展,又反過來激發人們去鞏固發展集體利益。
教師: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統一在“社會性”這一大前提下。
教師:但在現實生活中,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經常不一致,在發生矛盾時,我們必須進行取舍。誰更重要?誰更值得我們去堅持呢?
學生:整體在性質、地位和功能上都比部分重要,因此,集體利益更根本,更重要。
學生:集體利益體現了全局和長遠利益,個人利益一般表現為局部和眼前利益,從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來說,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才能滿足集體利益的獲得。因此,集體主義原則有兩個要求,一是,個人要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為了集體利益放棄個人利益,必要時犧牲個人利益乃至生命來保衛集體利益。二是,要求集體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滿足個人的正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