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其次,斗爭離不開同一。什么樣的東西才相互排斥呢?必須具有某種共同的基礎、相互依存的東西,才同時呈現(xiàn)出排斥的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東西,那就意味著“徹底分離”“毫不相干”,還談什么相互排斥呢?例如,正如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共同存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剝削,才有了前者的被剝削,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而無產階級與奴隸主階級之間沒有依存關系,也就談不上他們之間的排斥、斗爭關系。
②矛盾雙方同一性與斗爭性,既是事物內部存在的這種關系,也指事物之間存在的這種關系。矛盾是一種聯(lián)系,而聯(lián)系既存在于事物內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間,因而,矛盾也就不僅存在于事物內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間。一句話,“一切事物”都存在著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
◇名言題化(結合課本p68)《老子•二章》中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說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東西是美的,丑就產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東西是善的,惡就產生了。這說明()
a.善和惡不是客觀的,是人們頭腦里主觀自生的東西
b.美與丑、善與惡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c.在美丑、善惡的矛盾中,美與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d.美與丑、善與惡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答案:b
解析:題干引文旨在說明美與丑、善與惡作為事物矛盾的雙方,是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fā)展的,即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故b項是符合題意的選項。a項是否認矛盾客觀性的唯心主義觀點,與題意不符;c、d項表述的道理亦非題意所包含,因為題干引文中根本沒有涉及美與丑、善與惡作為矛盾的雙方誰主要、誰次要或各有什么不同特點的問題,故與題意不符。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課堂探究:(1)每一事物中都存在著矛盾,你能舉出實例嗎?
(2)你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過哪些矛盾?
◇探究提示:(1)舉例如下:
自然界的各種運動形式都包含著矛盾。物體在同一瞬間既在這個地方又不在這個地方,是機械運動的矛盾;在物理運動中,有吸引和排斥、正電和負電、吸熱和輻射熱等矛盾;在化學運動中,有化合與分解、陽離子和陰離子等矛盾;在生命運動中存在著同化與異化、遺傳與變異等矛盾。
社會運動中更充滿著復雜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之間、剝削階級內部乃至被剝削階級的不同階層之間,都充滿著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領域中,也都存在著矛盾。例如,我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搞建設,就存在著速度和效益,經濟建設和人口、資源、環(huán)境等種種矛盾。在政治生活中,存在著民主與集中、民主與法制等矛盾。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等矛盾。
(2)在學習和生活中也會存在許許多多的矛盾,學生各舉身邊事例說明存在的矛盾。(略)
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意義。
(1)矛盾普遍性的含義(原理)。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就是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的各種運動形式都包含著矛盾。對機械運動的矛盾“物體在同一瞬間既在這個地方又不在這個地方”較難理解。物體在同一瞬間“在這個地方”反映了物體運動中相對靜止的一面;“又不在這個地方”則反映了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