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題考查矛盾特殊性的具體表現,考查學生的識記和再現能力,①②③符合題意,④是矛盾普遍性的表現。故選a。
◇課堂探究:從這個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探究提示: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談到“天地間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和“天地間沒有兩片完全不同的樹葉”。體現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原理(具體內容可參考以下講述)。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本部分主要講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二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辯證關系既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難點。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關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學生對“普遍性寓于(寓,居住、寄托之意,這里應理解為‘存在于’或‘含于,)特殊性之中”往往感到最難理解,產生的問題較多。有的同學甚至反其意而理解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了特殊性”。這主要是因為對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個性)的含義不夠明確,存在著兩個誤區:一是將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誤解為“多數”和“少數”的關系,如認為“張三”這一特殊性,只是一個人,而“人”這一普遍性,既包括了張三、李四、王五,也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人,從而得出“普遍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結論。二是把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誤解為“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如把金屬當成“整體”,而把金、銀、銅、鐵、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特殊性”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而不是系。深入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如對張,都可以從各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在高矮、胖瘦、長相上,在思想覺悟、待人接物、知識水平、業務能力上,在性格、脾氣、興趣、愛好和特長上,他們每個人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他們各自的特點、特性,即個性、特殊性。那么,張三、李四等這些具體的人有沒有普遍具有的共同性質、共同本質呢?這當然要到張三、李四等這些具體的人中去找,而不能離開一個個具體的人。張三、李四等雖然各有特點,千差萬別,但通過觀察和思考總是可以找出他們的共同性,如他們都有一個腦袋兩只手,都要進行新陳代謝,都具有“自覺能動性”等等。這些共性是存在于個性之中的,是我們從個性中抽象和概括出來的,而不能
離開張三、李四等個性單獨存在。因此,正確的結論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特殊性(個性)包含普遍性。再如物質(普遍性)存在于各種各樣的具體物質形態(特殊性)之中;聯系(普遍性)存在于各種各樣的具體現實聯系(特殊性)之中;運動(普遍性)存在于各種各樣的具體運動(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
就是說,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總要服從這類事物的一般規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