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時 創造必要條件 認識事物本質教案
第二課時 創造必要條件 認識事物本質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識記: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具備的兩個基本條件及其各自的作用;
理解:實現這一飛躍的關鍵為什么是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
運用:要創造兩個條件實現這一飛躍,須自覺發揮主觀能動性。
能力方面
通過對兩個條件的分析,比較其地位與作用,提高分析比較能力;通過對第二個條件的學習,著重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覺悟方面
通過學習,使學生充分理解實現由感性認識的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必要性和艱巨性,提高學生的自覺性,初步培養求知的意志力。
●教學重點
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即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第二個條件。
●教學難點
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法
●教具準備
投影材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師:什么是認識的根本任務?為什么需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生: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必須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因為:第一,從現象與本質、規律的區別來說,認識了現象并不等于認識了本質和規律。第二,從認識的水平、程度來說,認識需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第三,從認識的作用來看,只有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
(放投影)
師:“感性認識多了,說成為理性認識。”這個說法對嗎?
生:不對。
師:為什么?這實際上是在明確:怎樣完成認識的根本任務?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導入新課]
一天,法國古生物學家居維葉正在午睡時,一個調皮的學生戴著有角的面具,雙手套上一對蹄子,把偽裝的頭角和蹄子伸進居維葉的臥室,嘴里還發出陣陣怪叫。居維葉被吵醒后,非但毫無懼色,反而感到好笑,繼續安然地睡大覺。居維葉為什么不害怕呢?因為他做過大量的動物解剖,發現凡是有蹄子、有角的動物,大多數是食草的,而食草的動物性情比較溫和,不會無緣無故傷人,所以不但不怕,反而笑學生缺乏生物基本常識。
這個故事包含了由此及彼,透過現象發現本質的哲學道理,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對立統一,我們既不能脫離現象憑空去認識事物的本質,也不能使認識停留在現象上,而是要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那么,如何去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獲得真理性認識呢?這要求人們創造必要的條件來認識。
[講授新課]
一、創造必要條件 認識事物的本質(板書)
師:先請看小故事:(放投影)
兩小兒辯日之遠近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深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師:這個故事,對于孔子是一個諷刺。不過,實事求是地說,兩千多年前的人,誰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因為地球和太陽的真實運行關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是到了近代,自然科學發展了,人們知道地球自轉并繞太陽公轉等道理,才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告訴我們,地球繞太陽旋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太陽與我們的距離也就有遠有近。但是,這種遠近相差不大,一年里面,太陽與我們最遠和最近的距離,大約相差五萬公里,只有太陽與我們平均距離的三十分之一。這一點距離的變化,我們的眼睛發現不了,只有用儀器能測量出來。這還是從一年當中的變化說的,如果只說一天里頭,那么,太陽距離我們的遠近變化就更少了,一般只有幾千公里,更是微不足道。所以,可以說早午太陽離我們的遠近一樣。我們感到太陽在一天里大小變化;只是一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