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時 創造必要條件 認識事物本質教案
再看行星運動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過程。
師:請閱讀教材并思考下列問題。
(1)在認識行星運動的本質和規律的過程中,第谷、開普勒和牛頓各做了哪些工作?各有哪些貢獻?
(2)第谷為什么沒能認識行星運動的規律?開普勒為什么能認識行星運動的規律?牛頓為什么能比別人看得更遠些?
(3)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4)怎樣才能具備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所必需的條件?
(逐題討論,學生發言,教師總結)
第(1)題:1576年,丹麥國王為第谷在赫芬島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臺,第谷經過連續20年的觀測,觀測了七百顆星星,還發現了新的天體,獲得了大量的數據資料,為發現行星運動的本質和規律準備了十分豐富和準確的感性材料。開普勒發現了現象間的真實聯系,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科學地回答了“行星是怎樣運動的”問題,邁入了理性認識的大門。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回答了“行星為什么這樣運動”的問題,完成了對這個問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第(2)題:第谷占有了十分豐富的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卻沒有得出正確的結論。是因為他不善于科學的思考、加工制作,提出了行星圍繞太陽轉,太陽又率領行星圍繞地球轉的“行星運行軌道”,從哥白尼的日心說退回到地心說,且與觀測的數據不符,最終又被推翻。更確切地說,它對這些感性材料未能正確地進行加工。
開普勒則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以“驚人的毅力和奮斗不已的精神”對第谷留下的感性材料進行了正確的加工制作,經過多年的刻苦研究,反復計算,提出了太陽系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表明他長于理性思維。
牛頓在前人的基礎上,運用了自己的力學成就,在更廣闊的范圍里,在更抽象的程度上,對感性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進行思考,計算,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表明牛頓具備了良好的主觀條件,充分利用了客觀條件,正確地發揮了主觀能動性。
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占有了大量的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不一定能上升為正確的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只是理性認識的基礎;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無法用眼睛觀察到的,只有在人的頭腦里才能找到,這需要的是思考,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的加工制作。這正是開普勒和牛頓成功的奧秘。
第(3)題,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必須具備的條件,一是必須占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二是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
第二,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這是關鍵條件(板書)
為什么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因為感性認識在數量上的總和并不等于理性認識,他們之間不是量的區別,而是質的不同。感性材料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而認識了現象不等于認識了本質。同時,感性認識是對事物表面特征、外部聯系的認識,是片面的認識,往往真偽混雜,沒有科學的思維方法,不善于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總結,就不能上升為正確的理性認識。
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就是開動腦筋、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和綜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首先,去粗取精。對我們所要研究的問題來說,哪些材料是精華的、重要的,哪些是蕪雜的、次要的,要來個去粗取精,即對材料進行選擇比較,去掉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不能說明問題的東西,提煉出真正能表現事物本質的有意義的東西,而不致為非本質的東西所迷惑。因為現象是大量存在的,面對生動而豐富的感性材料,不舍棄次要的材料,往往會因為身在此山中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剔除了次要的材料,才能接近反映本質的現象,找到正確的人口,才能獲得事物的本質。這是很重要的一步,其任務可簡單概括為“分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