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時 創造必要條件 認識事物本質教案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太陽和地球的運行關系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太陽一早一午的大小涼熱不同,這是它的外表,是我們能直接感覺到的,另一方面,地球自轉并繞太陽公轉,這是太陽和地球運行的內部聯系,是我們不能直接感覺到的。一切事物都有內外兩個方面。搞清內外兩個方面的關系,通過外表了解內情,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本質和現象這一對范疇,正是研究萬事萬物這內外兩方面關系的。《兩小兒辯日》的故事給了我們什么哲學啟示呢?
(同學們回答后,教師總結)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①兩小兒要探索事物的奧秘,顯然探索的仍是事物的現象問題;②兩小兒掌握的感性認識(現象)太少;③兩小兒沒有對材料進行加工,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孔子也是這樣。
師:那么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是怎樣的?遵循這一原理,人們怎樣才能獲得真理性 認識?
生甲:現象與本質的統一性啟示我們:離開感性認識,就不會有正確的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唯物論。認識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只能從認識它的現象開始,感性認識是整個認識過程的起點,這就要占有十分豐富并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
生乙:現象與本質的對立性啟示我們: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辯證法。從把握了事物現象的感性認識到把握了事物本質和規律的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飛躍,作為一個認識的上升過程,它也是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付出艱辛勞動,不斷創造條件的過程。因為現象與本質有區別,這個飛躍不會在人們獲得感性認識后自動發生,而一定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這就是人們獲得真理性認識必須具備的兩個 條件。
(放投影)本課的主要知識結構:
1.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兩個條件(板書)
第一,占有十分豐富與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這是必要的前提條件(板書)
師:由于現象作為事物的外部特征最先呈現在人們的面前,而本質則隱蔽在事物的內部,所以現象是入門的先導,人類的認識過程總是從分析現象入手,沒有大量的感性材料作基礎,理性認識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獲得理性認識,不是掌握一些感性材料就行了,還有質和量上的要求:在質上要求合乎實際而不是錯覺;在量上,要求十分豐富而不是零碎不全。為什么?因為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現象是事物個別的、片面的東西,是多變易逝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真象和假象并存,現象和錯覺同在。所以,要占有十分豐富與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這是獲得理性認識必要的前提條件。如果只是順手抓來一些表面的、零碎的材料,只能是主觀臆斷。
要如實地認識事物的本質,獲得真理性認識,首先必須掌握十分豐富而合乎實際的材料,而掌握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徑就是參加實踐,在實踐中進行觀察,進行周密、反復的調查,真實地記錄各種數據,各種資料,這是科學研究的基礎。正因這個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學家都十分重視資料的搜集工作。
巴甫洛夫說:“鳥的翅膀無論怎樣完善,若不借空氣支持,是不能使鳥體上升的。事實就是科學家的空氣。”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只有自己親身實踐獲得的數據和資料才是可靠可用的,單個人的實踐,畢竟有限,他人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各種資料,也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