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教案1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出自魯迅《自題小像》。荃,香草名,隱喻國君;軒轅:黃帝,上古帝王,中華民族的始祖,代指中華民族。這首詩是魯迅2l歲時寫的,也是他言志的宣言。意思是:盡管祖國在黑暗中,我沒有理由不愛她;雖然滿腔熱誠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獻我青春的熱血。
124
要把這一探究活動做好,有必要引導學生了解這些詩詞、警句的來歷及含義。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進行交流、探討、感悟,教師才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歸納、總結。在進行這一探究活動時,還可以多多引導學生搜集其他表達愛國情感的名言警句并相互交流。
第二部分意在引導學生將愛國主義精神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愛國主義不僅體現在祖國危難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維護祖國和民族的形象、維護祖國統一等。請教師結合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具體情景將活動做實;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民族團結的意識,培養其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樹立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觀念,自覺地將個人的榮辱得失與民族國家的盛衰強弱緊密結合起來。
在探究的過程中,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理解:中國人民具有悠久的愛國主義光榮傳統;愛國主義是激勵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的精神動力;愛國主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它總是隨著時代的前進和歷史的進步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
第六個活動提供了兩個鏡頭,一是新中國成立之初,錢學森、趙忠堯、彭桓武等一大批科學家,毅然放棄在國外的優越生活和工作條件,沖破重重阻力報效祖國;二是改革開放以來,大批海外留學人員回到祖國,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們知道,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國家百廢待舉,工作和生活條件相當艱苦,而像錢學森等享譽國內外的著名學者。如果在國外工作,不僅擁有良好的科研條件,而且能過上相當富裕的生活;如果回國,不僅要放棄這一切,還要面臨各種難以想象的考驗。是什么力量吸引他們回到祖國?為什么他們選擇了回國?在他們身上體現了一種什么樣的精神?這種精神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哪些作用?這種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有何內在的關系?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共同探討。
就錢學森來說,他在新中國成立不久,沖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國參加建設,表現了對新生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向往和熱愛之情。他幾十年來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社會活動,無論在何種政治風浪下,始終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祖國的科技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表現出中國知識分子崇高的氣節。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認,我們國家還比較落后,經濟科技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面對這種情形,無數學有所成的海外學子不是選擇呆在國外而是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國。為什么他們作出這樣的選擇?他們圖的是什么?他們所作出的抉擇與錢學森那一代人所作出的抉擇有何一致性?
圍繞這兩個鏡頭,引導學生探討不同時代歸來的海外學生身上折射出來的共同精神追求。既然是個人的真實感悟,就必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有的學生認為是報答祖國的養育之恩;有的認為是為了社會主義祖國更加美好;有的認為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國界的;有的認為“身上流淌的是炎黃子孫的血液,心永遠是中國心”;有的認為“作為中國人,回到祖國、報效祖國是理所當然的”;有的認為他們為國家為社會為民族的利益,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等等。在學生充分體驗、感悟的基礎上,請教師作畫龍點睛式歸納,以升華情感、正確引導,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