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教案1
〇增強對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認同感。
〇增強對社會主義祖國、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之情。
〇增強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顧全大局的情感,堅定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信念。
〇認同愛好和平、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民族優良品格,保持艱苦奮斗、積極進取的精神;堅信在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定能實現。
〇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意識,保持民族氣節,維護民族尊嚴,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
(二) 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歸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表現,理解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弘揚民族精神的意義。
二、教材分析
(一) 本課的邏輯結構分析
本課共設兩框,即“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第一框“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第一框設“中華民族之魂”、“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永遠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三目。
與全書其他各課的風格一致,本課的引言也是一段概括性的論述,主要從民族精神的歷史形成過程及其作用方面作了簡略的說明,以開啟全篇。
第一目“中華民族之魂”。
目題下是活動導入。活動用兩個鏡頭引發學生感受、思考,接著,承接上一課“中華文化的力量”這一層意思,進一步指出“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這就邏輯地點明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教材指出:“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這也就是說,數千年中華優秀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114
那么,作為優秀民族文化力量集中體現的民族精神的力量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教材講了三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這三點從凝聚力、向心力、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幾個方面展開,內在地包含了歷史、現實和未來三個維度,但都是從精神動力的意義上講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振奮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衰,始終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能夠沖破重重艱難險阻,取得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與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支撐和鼓舞作用密不可分。關于民族精神的力量這一點,學生理解起來需要一個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請老師結合后面有關內容引導學生逐步加深體驗和感悟,不可畢其功于一役。
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帶有總結的性質。這里的“魂”就是精神之魂、不竭精神動力之源的意思。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材引用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作了進一步的說明。
中華民族為什么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斗志更堅?一個根本原因在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支撐和推動作用,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永不泯滅。可以看出,這一設問意在承上啟下:關于“根本原因”這一點,上一自然段已經回答,“重要原因”這一點正是這一自然段要說明的意思。“永不泯滅”的意思是從貫穿始終、綿延不絕的意義上講的。教材從古代、近代和當前三個階段立意,指出:“偉大的民族精神熔煉于輝煌的古代中華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國人民救亡圖存、前仆后繼的奮勇抗爭之中,更彰顯于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之中。”這三個階段既相對區分又一脈相承,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貫穿我們民族發展的全過程之中。導人活動中所選取的兩段材料也蘊含著中華民族精神貫穿我國歷史發展全過程的意思。從過程性的角度安排這一自然段,有利于開啟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