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教案1
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是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精神的結晶。近百年來,為了
117
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境遇,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奮發圖強的斗爭。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首先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反動統治,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篳路藍縷,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所有這些既是自強不息精神的產物,又進一步豐富了自強不息精神的內涵。
為了凸顯我國傳統文化中所富含的自強不息精神及其激勵作用,教材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在教學過程中,請教師引導學生弘揚中華民族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精神,培養他們敢于迎接各種挑戰,經受各種風浪考驗、開拓創新、奮發圖強的意志品質。
從以上對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分析可以看出,教材大體是從古代歷史講到現代特別是黨對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另外,教材注重凸顯民族精神的精神力量。
第三目“永遠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
這一目主要講述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等內容。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相輔相成,無不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這一點,教材設計了“文化名人”這一欄目。
屈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愛國主義詩人。在他身上所折射出來的對祖國的忠心赤膽、對人民的真摯情感、對真理的執著追求等,無不是愛國主義精神的結晶。這種精神千百年來一直是激勵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在我國歷史上還有許多像屈原這樣的愛國主義者。請教師從屈原及其他愛國主義者的感人事跡出發,激發學生的情感,升華其體驗。從屈原和其他許多愛國者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在五千多年的發展進程中,中國人民從來就不在侵略者面前低頭,有著酷愛自由、追求進步和真理、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的光榮傳統,對外來侵略者無比痛恨,對賣國求榮的民族敗類無比鄙視,對愛國志士無比尊敬的民族品格。
“文化名人”后面是一個探究活動。這一活動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引導學生感悟我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第二部分在于引導學生將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之情化為具體行動,以期收到“以知導行、知行統一”之效。如果說該活動第一部分重在承上,第二部分則意在啟下。
關于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教材從四個方面展開。一是從一般的意義上指出“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二是進一步指出“在不同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三是明確指出“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四是點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這四個方面的意思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請教師結合學生學過的歷史知識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在教學過程中,請教師引導學生感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忠于社會主義祖國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祖國的歸屬感、認同感,樹立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