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教案1
面對國外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圖謀,面對來自西方發達國家文化滲透的嚴峻挑戰,中華民族精神能夠顯示出強大的力量。有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
121
能為我們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柱,就能頂住霸權主義的種種壓力,有效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滲透和影響。鄧小平指出:“必須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就會被種種資本主義勢力所侵蝕腐化。”
第三目“書寫中華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立足于這個新的實踐,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
偉大的事業需要并產生崇高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精神支撐并推動著偉大的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而民族精神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從這個意義上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民族精神作為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強大精神動力和重要保證。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過程中,都要不斷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勵全國人民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宏偉目標上來。
教材圍繞毛澤東在西柏坡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上講的“兩個務必”和帶領書記處的同志來西柏坡考察學習兩個鏡頭,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意在讓學生感悟中國共產黨立足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實踐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時代風貌。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重在實踐,貴在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二) 探究活動的設計意圖
第一框“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第一框共有六個探究活動。
第一個探究活動意在引導學生聯系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滄桑巨變,感悟中華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探究活動設了兩個鏡頭,一是引用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了嗎》一文中的一段話。一是“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著陸后,祖國各地人民歡騰喜悅的情景。
魯迅從青年時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宏偉志向,他對敵人毫不留情,對祖國和人民懷著誠摯的愛。“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儒子牛”這一廣為傳誦的名句,正是他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人格的寫照。為了使祖國擺脫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進行戰斗,一直站在時代潮流的最前列。在他身上,體現了中國人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氣節、為維護民族尊嚴而進行英勇斗爭的光榮傳統,他無私無畏、沖鋒在前,是徹底為人民服務的典范。魯迅逝世以后,上海人民和全國各地人民為他舉行隆重的葬禮和悼念活動,上海民眾代表在他的靈柩上覆蓋了寫有“民族魂”三個大字的旗幟。在抗日戰爭極其艱苦的時候,有人的散布失敗的情緒,低估中華民族奮勇抗戰的力量,魯迅揮起如椽之筆,寫下了《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了嗎》一文,以鼓舞中國人民的斗志。正是在這篇文章中,他寫下了“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一段話。“中國的脊梁”既是指具體的人,也是一種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