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教案2
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教案2第二框“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第二框共設計了五個探究活動。
第一個活動通過聚焦千年交匯之際中華世紀壇萬眾歡騰的情景,折射出曾經創造無比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將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采自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的圣火火種,象征著民族精神薪火相傳;中華世紀壇熊熊燃燒的圣火則象征中華民族精神之火越燃越旺。
在設計這一活動時,我們的想法是通過比較形象的方式,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感受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感受中華民族精神無窮的力量。同時,通過啟發學生談談對祖國美好未來的憧憬,體驗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在進行這一活動探究的過程中,不宜拘泥于既定的答案,而重在通過具體的情景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并進行坦誠的交流。教師宜把自己當成交流和探討中的平等一員,與學生一同感受、體驗,而不宜用自己預先準備的答案來框住學生的思維。對于祖國的未來,應該讓學生盡情去想象,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表達出來,辦一期壁報。
在進行這一探究活動時,如能借助有關紀錄片讓學生感受當時的真實情景,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第二個活動選取學生比較熟悉的兩首歌頌延安的詩,引導學生自己解讀,談談對延安精神的理解。教材選取革命戰爭年代在延安生活過的詩人賀敬之的作品和改革開放新時期一位詩人的作品,意在說明延安精神具有永恒的精神魅力。時代發生了變化,但延安精神對人們的激勵、鼓舞、鞭策作用沒有變。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明確提出,全國一切革命工作人員要永遠保持過去十余年間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那樣一種艱苦奮斗的精神。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反復強調,一定要繼承、恢復和發揚延安精神。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延安精神都不能丟。
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形成的優良革命傳統是對我國優良歷史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是對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在一定的意義上說,引導學生解讀好這兩首詩,也就是解讀好延安時期黨的優良傳統和延安精神。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延安精神,體現了我們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體現了我們黨與時俱進的思想風范,體現我們黨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優良作風,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一往無前的奮斗精神。在引導學生感受延安精神時,可結合中國共產黨奮斗的歷史談其中的一點,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回顧黨的歷史,這一條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確立,是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教訓,特別是反對教條主義的過程中逐步確立起來的。教條主義不顧中國的具體國情,盲目地照抄照搬馬列主義經典作家的本本和別國的經驗、道路、模式,使黨的事業遭受重大損失,教訓極為深刻。又如,延安精神中所蘊含的獨立自主、艱苦奮斗的精神。中國革命是在極端困難而又無外援的條件下前進的。這樣的環境,鍛造了中國共產黨人不怕鬼、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