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教案2
在學習“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時,學生能體會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協和萬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傳統文化觀念,在民族精神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 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優秀精神文化的總和,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具有維系、協調和推動作用的巨大精神力量,表現為民族成員對民族整體的一種向心力,民族成員之間的親和力。中華民族精神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整體的精神風貌和精神特征。中華民族精神對于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模式。從遠古開始,中華先民就在華夏大地上繁衍生息,建立了緊密的聯系,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共同開發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兩千多年前,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隨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大一統”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千百年來,國家政權雖屢次更迭,間有盛衰,但中華各民族走向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崇尚統一、反對分裂的觀念深入人心。正如孫中山指出的:“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
其二,使中華文明綿延不絕,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世界其他文明古國都出現過文明斷層,甚至盛極而衰。唯有中華文明,雖歷盡滄桑,飽經磨難,卻在跌宕起伏中傳承不輟,享譽世界,根本原因在于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文明的靈魂,賦予中華文化頑強的生命力、巨大的創造力和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應對外來文明的挑戰中表現出高度的自覺性,不是被動地接受對方的影響,而是積極、主動地選擇、取舍、改造、融合,使之成為自身新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不斷使自身得到新的發展。
其三,使中華民族飽經滄桑而不亡,歷盡磨難而新生。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是一個屢遭劫難的民族。中華民族在艱難困苦中表現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精神。每當國家處于危難關頭,人們總是能夠捐棄前嫌,空前團結,同仇敵愾。其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無論面臨怎樣的危機,中華兒女都沒有失掉民族自信心,而是愈挫愈奮,用自己的生命捍衛民族的尊嚴。
(3) 什么是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包括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務實耐勞、厚德載物、博大寬和、兼容并蓄、勤奮睿智、剛健有為、堅忍不拔等內容。這種民族精神,突出地表現為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崇尚革命的首創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和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表現,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經天災人禍、內亂外侮,始終保持并發展著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靠的就是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和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
135
黨的xx大報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豐富著這個民族精神。”教材中關于民族精神的內涵就是據此界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