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教案2
團結統一。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團結統一的精神深深地滲透在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中。中華民族歷來珍視民族團結,尊重中華各兄弟民族的風俗習慣,主張平等地對待其他民族,尤其是弱小民族,并與之和睦相處。早在先秦時期,思想家就提出了“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思想,表現出天下一家、與人為善的博大情懷。
愛好和平。中國人民一向酷愛和平,愿與各國友好相處,主張“協和萬邦”、“天下大同”。英國現代哲學家羅素說過:“如果世界上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這個民族就是中國。中國人天生的態度就是寬容和友好,以禮待人并希望得到回報!
勤勞勇敢。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總體上是一個農業民族,根據氣候、季節的變化從事農業生產。同游牧民族的剽悍、漁業民族的冒險、商業民族的精明相比,中華民族在辛勤勞作中,深深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形成了勤勞質樸的品格。
自強不息。中國古代哲人通過觀察宇宙的變動不居,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成為激勵中華民族變革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力量。改革開放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和變革創新精神在當代的集中體現和創造性發展。
(4)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華民族文化的鮮明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世界上許多古代國家沒有延續下來。近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是十六七世紀以后形成的歷史產物。因而,對于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來說,具有明確愛國主義思想傳統和文化傳統,僅是近代以來二三百年的事。而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始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傳統。
中華先民很早就認識到,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個體必須結成整體,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這種獨特的生存意識逐漸升華為整個民族的群體意識,形成愛國主義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視民族、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個體的人對社會義務重于權利,個人只有融入社會,才能有所作為,實現人生價值,離開了社會,個人將一無所成。以維護國家統一、為民族和國家獻身為無上光榮,以危害民族、國家,謀求一己之私利為最大恥辱的觀念,逐漸內化為中華兒女高度自覺的民族意識!皣遥健保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氣壯山河的名言,都是愛國主義的生動體現。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滲透和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內涵和要求。在當代中國,熱愛祖國與熱愛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這在理解上是一個難點。因為學生往往把愛國與熱愛悠久歷史和仰慕古老文明相聯系,而忽略其現實內容。教材在“專家點評”中特別說明祖國和熱愛祖國都不是抽象的,同時結合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救亡圖存的歷史,激勵學生把愛國情懷傾注于熱愛和建設社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