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教案2
130
5.有人說:“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會導致狹隘的民族主義。”
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中國共產黨具有開放的心態和博大的胸懷,歷來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既堅持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和民族文化,同時也主張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與文化,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同世界上各民族共同進步和發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中華民族的發展和振興。但是,中國的發展不是走西方發達國家那種依靠經濟掠奪、軍事擴張實現現代化的民族擴張主義道路,而是通過振奮民族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和平發展。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我們國家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目的是為了吸取世界各國的長處,促進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互利互惠,共同發展,而不是掠奪和侵略。西方國家一些人害怕我們因為弘揚民族精神而發展得更快,就居心叵測地將弘揚民族精神污蔑為搞狹隘的民族主義,這只不過是所謂“中國威脅論”的一個翻版。
6.有人擔心:“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會不會削弱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不斷發展的學說,是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不斷發展而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們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是與中國具體特點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如果不同各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就沒有生命力了。早在1938年,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勢才能實現。”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具有中華民族的風格和氣派,浸潤著中華民族精神,而中華民族精神也是經過馬克思主義改造的民族精神。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與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二者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中。我們講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就是要熱愛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國家,在黨的領導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會削弱而只會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7.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發揮“主心骨”的核心作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心骨”。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和外國敵對勢力西化、分化的圖謀,只有自覺地堅持這個“主心骨”的指導地位,才能應對各種思想文化的挑戰,鑄牢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充分吸收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經過五千多年的歷史積淀,中華民族創造了為世人所驚嘆的燦爛文明,形成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孕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民族精神源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蘊含著民族精神。對于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我們要批判繼承。毛澤東說:“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