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走進哲學教案
§他,集前人之經驗建立起經典力學體系,創立了高等數學的微積分。他,還是一個研究天文學的學者。這些成就閃爍著樸素唯物論的光輝。他的主要成就都是在前半生獲得的。他在這個時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光學、力學實驗室中度過的,他承認物質、運動和時空的客觀存在,重視科學實驗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他說:“物體的屬性只有通過實驗才能為我們所了解!边@說明在科學實驗中,牛頓是一個自發唯物論者。
§然而,他同時又是一個虔誠的宗教信徒。特別是他的后半生,居然用25年的時間研究神學,寫了100多萬字有關神學和宗教的書稿。他力圖把虛無縹緲的上帝請到他的唯物的力學體系中來,從上帝那里去尋找行星繞太陽公轉的“第一推動力”。他虔誠地說:“沒有神力之功,就不知道自然界還有力量竟能促成這種橫向的運動”,“沒有神的力量就決不能使他們做現在這樣的繞太陽轉的圓周運動”。他對上帝的頌詞:“至高無上的上帝是一個永恒、無限、絕對完善的主宰者。他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就是說,他由永恒到永恒而存在,從無限到無限而顯現”,“他渾身是眼、渾身是耳、渾身是腦、渾身是臂”,“上帝能見、能言、能笑、能愛、能恨、能喜、能怒、能有所欲、能授予、能接受、能設計、能工作、能戰斗、能建造”,“我們因為他至善至美而欽佩他,因為他統治萬物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敬他”。一 像牛頓這樣一位具有“一流頭腦”的偉大科學家,卻拿出半生光陰為上帝下賭注,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可仔細分析,又能從他的成長中找到原因。牛頓出生在一個宗教式的家庭,自幼受到信奉上帝的教育,這對他的世界觀影響極深。牛頓之所以能在科學上取得偉大成就,當然和他的勤奮與超群的才能分不開。但是,如果他在科學研究中不是自覺地遵循了樸素唯物論,并承認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而是一開始就從上帝那里尋找“萬能的答案”,那么,他肯定會一事無成。由于他的輝煌成就,他的自然科學著作的手稿價值千金,但當他后半生陷入唯心論的死胡同,勤奮和高才也無濟于事,而那100多萬字關于上帝和神力之助的手稿,也就隨之變成了一堆廢紙。
§可見,世界觀和思想方法對一個人的影響何等重大,這難道不值得后來的人們特別是科學工作者引以為戒嗎?
72
4.§門捷列夫的悲劇
§門捷列夫是化學元素周期律的發現者。門捷列夫的成功就在于他不自覺地遵循了辯證法。他認為,質與量的統一是化學元素周期律的基礎,自然界不僅有量變,而且有質變,化學元素有轉化。在認識論和科學方法上,他將觀察與實驗比喻為“科學的軀體”,將理論比喻為“科學的靈魂”,強調科學研究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但是,門捷列夫晚年則成了形而上學的俘虜。他為了證明社會發展變革的不合理性,竟然反對自然界存在著飛躍,否認原子可分為“電子”,否認元素的復雜性。然而,他竭力反對的原子結構的新發現,恰恰是對發展門捷列夫化學元素周期律具有重大意義的東西。他的哲學思想倒退妨礙他進一步獲得新的科學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