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綜合
(2)萬年縣令不能勝任職責,拘押的囚犯積壓過百,官府讓(鮮于侁)前去處理,幾天之后,使監獄一空。
(3)怎樣才能得到一百個像鮮于侁這樣的人,分布于天下呢?
參考譯文
鮮于侁,字子駿,閬州人。性情莊重,刻苦學習,考中進士。慶歷年間,天下大旱,皇上下詔征求直言。鮮于侁推究災變形成的原因,又分條陳述當世的失誤有四個方面,他的話懇切符合實際。唐介和他是同鄉,在上級官吏前稱贊他,接連上書推薦他。調任黟縣令,奸民汪氏富有而狠毒,橫行鄉里,因事犯法,官吏們都來拜見說:“汪氏家族敗壞了不少前任的縣令,現在不放了他,會給以后留下禍患。”鮮于侁發怒,立刻杖打他,惡人都隱沒了蹤跡。
后任綿州通判。綿州在蜀州的左邊,官吏因襲舊風貪污成風,甚至要士卒供給他們木炭、草豆,賣水果蔬菜多收取余利。鮮于侁一切都不拿取,知州以下的官吏都效法。萬年縣令不能勝任職責,拘押的囚犯積壓過百,官府讓(鮮于侁)前去處理,幾天之后,使監獄一空。任利州路轉運判官。“助役法”實行,下詔各路分別定出助役緡錢的數額,利州轉運使李瑜定了四十萬。鮮于侁爭論說:“利州百姓貧困土地貧瘠,有這一半就行了。”李瑜不聽。當時各路所確定的役錢都沒有完成,神宗肯定了鮮于侁的意見,告訴司農曾布讓他頒布下去作為標準。因此貶黜李瑜,提升鮮于侁任副使。所屬百姓不要青苗錢,王安石派官吏查訪處理,并且責問鮮于侁不發青苗錢的緣故。鮮于侁說:“青苗法規定,愿意借的就借,百姓不愿借,怎能強迫他們!”
周永懿守利州,貪婪暴虐不守法紀。前任使臣害怕他的兇惡,不敢追究他,鮮于侁把他捉到獄中,流放到衡湘。二稅要交納絹和絲綿,鮮于侁奏請聽任百姓用零星絹綿交納絹稅。后來有一叫李元輔的人,總是變著法多收取,鄉親們流淚說:“老運使立下的規矩,怎么能改變呢?”大概因為鮮于侁的侄子鮮于師中也任這個職務,所以稱他為“老”來區別。調到京東西路,黃河在澶淵決口,但有朝臣議論想不堵塞,鮮于侁說:“東部州匯聚水的僅有兩個水灘,夏秋季雨水過多,尚且溢出造成危害,如果放縱大河水入,百姓就成為魚了。”作《議河書》呈上,神宗稱贊并采納了他的建議。當時王安石、呂惠卿當政,正直的人大多不被容納。鮮于侁說:“我有薦舉的權力,但當政者不是賢才,我感到羞恥。”所以凡他所舉薦的人,都是正直不合時宜的人。
元豐二年,召他入對,任命他為揚州知府。蘇軾從湖州入獄,親戚朋友都和他斷絕交往。路過揚州,鮮于侁前去見他,臺吏不讓他見。有人說:“你和蘇軾相知很久,那些往來的書信,應該燒掉不要留下,否則將會獲罪。”鮮于侁說:“欺騙君主辜負朋友,我不忍心這樣做,因為忠義分擔譴責,是我所愿。”為舉吏所牽累,罷為西京御史臺主管。
哲宗即位,想到東部地區為役法所困,吳居厚聚斂殘害百姓,放逐了他,又讓鮮于侁出使京東。司馬光在朝廷上說:“以鮮于侁的賢才,不該讓他居于外任。看看齊魯地區,已經非常凋敝,需要鮮于侁去救助,怎樣才能得到一百個像鮮于侁這樣的人,分布于天下呢?”士人百姓聽說他又來了,像見到慈父慈母一樣。
授官做集賢殿修撰,知陳州。不久,去世,時年六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