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綜合
a.玄日夜尋誦 尋:探究
b.乃延升上坐 延:邀請
c.因自贊曰 贊:夸耀
d.回、賜之徒不稱官閥 閥:門第
解析 贊:引薦。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
a.①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②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b.①十余年乃歸鄉里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c.①進為設幾杖②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d.①國相孔融深敬于玄②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解析 a項都是介詞,經由,通過。b項①副詞,才;②副詞,竟然。c項①介詞,替,給;②介詞,向。d項①介詞,對;②介詞,被。
9.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現鄭玄志于治學和淡泊名利的一組是(★) ( b )
a.①遂造太學受業,師事京兆第五元先②玄日夜尋誦,未嘗怠倦
b.①玄因從質諸疑義,問畢辭歸②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見
c.①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②玄乃以病自乞還家
d.①見玄儒者,未以通人許之②國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門
解析 (1)a項①②都表現鄭玄志于治學。c項①是說因鄭玄才高而被袁紹請到上座,不能表現其志于治學。d項①陳述的是袁紹賓客對鄭玄的印象,不能表現鄭玄志于治學。②寫孔融對鄭玄的敬重,不能表現鄭玄淡泊名利。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c )
a.鄭玄自幼好學,無意仕途,一心尋師問道,研究學問,先后從師于第五元先、張恭祖、馬融等人,終于學有所成。
b.鄭玄游學十多年后回家,因為家境貧窮,只好到東萊為別人傭耕,即便這樣,追隨他學習的學生也成百上千了。
c.鄭玄因為大將軍何進是當權者的外戚,不敢違意,不得已應召,但他只是以普通儒生的身份拜見何進,且住了一夜就逃跑了。
d.鄭玄被袁紹舉薦為茂才,并被上表推薦為左中郎將,他都沒有就任;朝廷征召他為大司農,他卻借口有病自請回家。
解析 “鄭玄因為大將軍何進是當權者的外戚,不敢違意”錯,應為州郡長官因為不敢違背何進的意旨,就逼迫威脅鄭玄,鄭玄不得已前去應召。
11.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以山東無足問者,乃西入關。
譯文:(鄭玄)認為在山東沒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關。
(2)玄因從質諸疑義,問畢辭歸。
譯文:鄭玄趁機向馬融請教各種疑難問題,問完之后就告辭回家。
(3)玄依方辯對,咸出問表,皆得所未聞,莫不嗟服。
譯文:鄭玄依照儒家學說答辯應對,內容都超出了問題本身,大家都得到了聞所未聞的知識,沒有人不慨嘆佩服。
解析 第(1)句重點詞語——以,以為、認為,翻譯成“因為”也可。無足,不值得;西,往西、向西。第(2)句重點詞語——質,詢問,請教;疑義,疑難問題;辭,告別。第(3)句重點詞語——辯對,答辯應對;出,超出;表,外,這里指比問題本身更深廣的內容;嗟服,慨嘆佩服。
1.做信息篩選題的方法
在通讀全文、觀其大略的情況下,要審清題干,明確要求,即分析題干,明確篩選的對象與角度。如第1題題干要求篩選全都說明汪應辰“剛正方直”的一組,考生就可以依據這一點對所列出的六句話進行篩選:①和⑥是汪應辰的升官情況,④指汪應辰為國效力,均與“剛正方直”無關。這樣就可得出答案。但是,除了正面理解分析之外,考生還可以采用排除法。本題選項較多,考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也許無法一一作出正確判斷,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采用排除法——確認其中把握大(合題意或不合題意)的一句或幾句,再結合選項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當然,考生的精力主要還應花在對材料的屬性和范圍的分析鑒別上,但是要注意選項的排列組合,靈活地運用排除法無疑會提高解題的速度,為后面爭取更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