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意識的本質和作用 第二框 意識的能動作用
1981年,美國生態學家坦普爾來到毛里求斯,這一年,正好是渡渡鳥滅種3XX年。就是說,渡渡鳥滅種之后,正是大顱欖樹絕種之時。這個巧合引起了他的興趣,他找到了渡渡鳥的遺骸,里面有大顱欖樹的種子,謎底揭開了,只要有不會飛的鳥來代替渡渡鳥,就可以了。他讓吐綬雞代替渡渡鳥來傳播種子,大顱欖樹的“不育癥”治好了。
【教師】:
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偉大業績讓我們看到了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人們通過實踐把意識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
【教師】:
(2)意識具有能動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板書)
◇課堂探究四:是不是所有的意識都能指導實踐?是不是所有的實踐都能取得成功?
課堂討論:“限塑令”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塑料袋的確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方便,但是這一時的方便卻帶來長久的危害。塑料袋回收價值較低,在使用過程中除了散落在城市街道、旅游區、水體中、公路和鐵路兩側造成“視覺污染”污染外,它還存在著潛在的危害。 塑料結構穩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環境中長期不分離。這就意味著廢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將在環境中變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斷累積,會對環境造成極大危害。
其一,影響農業發展。廢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不斷累積,會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
其二,對動物生存構成威脅。拋棄在陸地上或水體中的廢塑料制品,被動物當作食物吞入,導致動物死亡。去年青海湖畔有20戶牧民共有近千只羊因此致死,經濟損失約30多萬元。羊喜歡吃塑料袋中夾裹著的油性殘留物,卻常常連塑料袋一起吃下去了,由于吃下的塑料長時間滯留胃中難以消化,這些羊的胃被擠滿了,再也不能吃東西,最后只能被活活餓死。這樣的事在動物園、牧區、農村、海洋中屢見不鮮。
其三,廢塑料隨垃圾填埋不僅會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長期得不到恢復,影響土地的可持續利用。進入生活垃圾中的廢塑料制品如果將其填埋,2XX年的時間不降解。
【學生】交流:過去,人們對塑料購物袋的認識不全面,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現在,人們的認識更正了,正在努力改變現狀,減少對環境帶來的損害。
【教師】:
(3)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板書)
課堂小結:
意識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能動作用。意識具有能動地認識世界、改造的能力和作用。意識通過實踐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
四、學習訓練與評價
1、學習訓練
(1)仔細閱讀教材第32頁的“操作平臺”的欄目,簡要回答“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意義”。
2、學習評價
1.課外搜集資料作為活動要求,按10分滿分計,根據各小組資料搜集和課件制作的認真程度給與相應的分值,按一定的百分比記入平時成績。
2.在課堂交流中發言踴躍,質量上乘的同學給予加分,以茲鼓勵。
五、教學設計說明
學習理論最終都是為了指導實踐,指導生活。所以在本課資料和問題探討中,我始終將生活實踐放在首位,“上海世博會”、“圖說上海變遷”、“限塑令改變我們的生活”等,無不讓學生感受到哲學無處不在,生活中處處有哲理。在課堂交流中即豐富了知識,拓展了知識面,又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掌握了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