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2018高效學習方案政治考點專項:經濟
●考點突破
1.準確理解“商品”的概念
(1)要準確地理解商品概念,必須把握兩個條件:
一是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凡不是勞動產品都不是商品。如空氣、陽光等。
二是勞動產品必須用于交換,才是商品。如農民生產的農副產品,自己消費就不是商品;如用于銷售,那就是商品。
(2)只要是以交換為目的而生產的勞動產品,即使還沒有交換,也屬于商品,不能說只有開始進行交換的勞動產品才是商品。如工業企業生產的各種產品就是商品。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如果暫時不能實現交換,只能說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還沒有得到實現,不能說它不是商品。如商業企業擺放在貨架上的待售的產品也是商品。
(3)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是可以轉化的,商品一旦離開了流通領域,成了消費品,也就不是商品了。如商店里出售的鋼筆,小劉在商店里購買鋼筆,這是一種買賣關系,所以在這里鋼筆是商品。但小劉把買來的鋼筆作為禮品送給了小李,這里小劉和小李的關系,已不是買賣關系,因而在這里鋼筆不再是商品。
(4)商品從現象上看是物,實質上體現著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即體現的是生產關系。
(5)從形態上看,商品分為有形商品和無形商品兩大類。商品交換并非一定表現為物與物的交換。如第三產業中的許多行業向顧客提供的勞務、信息等就是無形的商品。
(6)廢品是不是商品。第一,廢品相對于原有性能,已不再具有使用價值。從這種意義上看,廢品不是商品。第二,許多廢品可以賣給收購站,仍可用于交換,這是因為廢品還具有其他方面的使用價值。從這個意義上看,它還是商品,但已不是原有性能的商品。
2.商品經濟及其產生
(1)商品經濟:就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
商品經濟作為一種經濟形態,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的最初出現是有先后之分的,不要以為先有商品生產才有商品交換,恰恰相反,是有了最初的偶然的商品交換,才有了專門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
(2)商品經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后,產生了商品交換;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后,產生了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商品生產結合在一起,產生了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產生的兩個條件是:社會分工、私有制。
(3)商品經濟是一種經濟形態,它是與自然經濟、產品經濟相對應的。
自然經濟就是自給自足的經濟;產品經濟就是馬克思在對共產主義社會預言中的“按需分配”的經濟,它既不是為自己而進行生產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又不是通過交換獲取消費品的經濟。
●誤區警示
認為勞動產品和物品都是商品
解析:勞動產品、物品和商品既有區別,也有聯系,不能把它們混同起來。
它們的聯系是: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商品是勞動產品的一部分;勞動產品包括商品;勞動產品是物品的一部分,物品包括勞動產品。
它們的區別是:商品一定有使用價值,同時也一定有價值,勞動產品和物品不一定都有使用價值,也不一定有價值。
●真題再現
例題 (•廣西)某人善耕而不善牧,另一人善牧而不善耕,善耕者想以谷物與善牧者交換牛羊,如果善牧者拒絕交換的話,則原因可能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