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系
說課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繼農業之后,就是工業,它不單是一場生產的變革,而且給社會帶來了空前無比的變化,所以人們稱現今工業生產為主導的社會為工業社會。工業社會的出現至今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已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使物質生產、社會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各地景觀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其速度之快、擴散之廣、影響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工業生產是利用物理的、化學的或者微生物變化來獲得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一般來說,只要具備土地、勞動力、資金、能源、水源、原材料、設備等即可進行工業生產。運輸、土地和集聚是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三大主要因素。工業生產的投入——產出關系決定了工業內部的聯系,工業聯系又為工業區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影響工業發展的各個區位因素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任何一個因素的改變,如資源的日趨枯竭,使開采成本提高,“三廢”的排放導致環境的嚴重污染,某種產品出現世界性生產過剩、市場疲軟、價格下跌等等,都會導致工業轉移,在新的合適地區產生集聚,這種集聚往往是同類產業的大匯總,為了降低成本,開發新技術,形成了專業化產業區,又為了共同生存,加強環保,所以著力改善整治周邊環境。
教學重點
1.工業區位因素。
2.工業聯系。
教學難點 工業聯系。
教具準備工業區、居民區布局與風頻圖,工業聯系和產業鏈、某大企業景觀圖。
課時安排 2課時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并掌握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三大主要因素。
2.從工業生產的“投入-產出”關系看工業聯系。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預習和師生共同學習,理解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2.聯系當地工業發展和布局的現狀,理解工業聯系的必要性。
3.學會應用列表、循環圖分析法解決實際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使用辯證的、全面的、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逐步樹立人地和諧發展的思想。
教學過程
第2課時
導入新課
師 上節課的學習使我們知道了工業是相互聯系的,具體到某一企業,則受到資源供給、勞動力素質、工資水平、市場需求和環境容量的制約,而這些因素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企業經營者為了降低成本,獲取最大利潤,必然會依據條件的改變尋找最低運費點布局工業,這就會引起工業的遷移和工業集聚。
推進新課
師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71內容后,自主學習并思考:
1.世界制造業重心轉移的軌跡如何?
2.為什么勞動密集型產業會由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3.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質量高、迅速創新的產品和高度專業化的服務,為什么仍由少數發達國家控制?
生 閱讀教材,思考討論后回答。
問題1:世界制造業重心轉移的軌跡:1851~19xx年,英國→德國。1879~1930年,德國→美國。1950~1990年,美國→日本。20世紀七、八十年代~現在,發達國家→東亞、拉丁美洲。20世紀80年代,→中國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
問題2:①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多屬于傳統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②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平不斷提高,環境壓力日益沉重。③發展中國家工資水平低,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明顯改善,所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由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
師 (強調)提醒一個問題:發展中國家在引進外資企業的同時,要嚴格審核工業的“三廢”排放量和其他污染問題,防止盲目引進,以防發達國家利用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招商引資的機會轉移污染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