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網中的點”一課教學設計
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并不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教出來的學生不善于運用知識,不會理論聯系實際,不懂創新,實踐動手能力極差,同時也導致學生缺乏興趣,不重視地理學科的學習。因此,使研究性學習滲透到地理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優化地理課程的教學,活化知識結構,使之更有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化。下面結合“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交通運輸網中的點”一課,談談本人的教學實踐和探索。
首先我分析自己的思維過程,思考教材中為什么選擇上海港為例,教材的用意是什么?本節教材選擇港口來進行詳細的分析,主要是因為港口是各種運輸工具銜接或轉換的地方,由水路可與海洋、內河相溝通,從陸上又可以與鐵路和公路相聯接,在整個交通運輸事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選擇上海港為例,是基于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港口的區位一般要受到下列主要因素的影響:①自然因素。與鐵路相比,港口受自然因素的影響更大些,如地理位置(必須是沿河或沿海)、河道或海岸條件等。②經濟因素。港口的經濟腹地是港口區位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往往是具體港址選擇方案比較的重要內容之一。港口腹地范圍的經濟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港口的性質(如是綜合港還是專業港)。③與城市的關系。城市與港口是互為依存的。要發展一個大、中型港口,沒有一定規模的城市為依托,是有一定困難的。上海港能夠比較好地反映上述區位因素。
第二,上海港是我國第一大港,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港口之一,學生應該對上海港有所了解。由此分析得出上海港發展成為我國第一大港是區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極具代表性。再結合本地實際,我又聯系到珠海港(高欄港)的發展,能夠借鑒些什么?這一思考過程,體現了從地理學角度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體現了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因此,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學習認識這一思維過程,如何組織好學生探究這一思維過程,成為運用探究法上好這一課的關鍵,也成為這一課的課堂--的主線,根據這一思路我設計的課堂教學過程如下:
本課的具體做法如下:課前布置學生通過上網或其它途徑查找上海港、黃埔港、大連港等港口的資料,主要是建設港口要考慮的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條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經濟和社會條件方面的資料。要求學生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自選組長負責活動,分組分內容查找資料,資料搜集整理后,各小組共享。課堂上提出問題:為什么上海港成為我國第一大港?跟其他大港相比,它有什么優勢?是哪些因素影響上海港的發展?學生們根據自己搜集的信息提出見解,氣氛非常熱烈,但不能很到位的用區位因素的影響去分析。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一起分析影響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得出結論。
通過分析上海港的例子,給學生以方法上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分析經濟、社會、技術和自然等因素對港口建設的影響和制約,并將之拓展到汽車站和航空港的建設。最后教師再聯系本地實際,提出問題:珠海港(高欄港)是很好的深水海港,又處在東南沿海開放前沿,你認為該港前景如何?要促進它的發展,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學生開始應用區位因素的影響去分析問題,在探究過程中,他們發現:珠海港(高欄港)的停泊、筑港等自然條件是十分優越的,但腹地、城市等經濟和社會條件不盡理想,一是經濟腹地不夠廣闊,雖然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非常發達,但是周邊有黃埔港、鹽田港等港口的競爭,使得珠海港口吞吐量并不大;二是珠海至今沒有通鐵路,而陸上大宗貨物的運輸以及與腹地聯系均要依靠鐵路,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珠海港的發展。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促進港口的發展呢?學生探究的結果,發現自己的許多建議與市政府發展經濟的決策不謀而合:如發展西區(現為金灣區和臨港區)經濟,拓展經濟腹地,大力建設臨港工業區和保稅區,推動工業西進;建設有特色的港口,利用自身的地緣優勢,建成一個大型油、氣碼頭,將來可以向著名煉油中心發展,像新加坡那樣。
一節探究學習課下來,作為教師的我,在感到欣慰的同時,也堅定了繼續探索和實踐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