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講授新課(楷休小四著重)
一、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設計思路:用深圳開放前后的兩幅圖片,引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對外開放”方針。出示探究一“結合國際國內形勢,分析中國為什么要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通過分析讓學生理解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是在堅持社會主義的前提下,吸取歷史經驗教訓,為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匆曨l“鄧小平與改革開放”后,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一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的過程,出示探究二“中國對外開放格局呈現出什么特點?”“ 當代的對外開放與舊中國向列強開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質區別?” 重點分析特區“特”在哪及對外開放格局的特點。(楷休五)
1、經濟特區的設立(凡是圖片,不一定必須附在教學設計里,但必須提供詳細出處,以下同)
20世紀70年代末的深圳,還是中國南海邊的一個小漁村。如今,它已經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新興城市。外國人稱深圳是“一夜崛起之城”。
問: 深圳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得益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對外開放”方針。
(課件展示)
看下面三段材料:
材料1 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后變得落后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建國以后,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這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難.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 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多囆∑轿倪x》
材料2 1978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著重強調:“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我們不僅因為今天的科學技術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國學習。即使我們的科學技術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也還要學習人家的長處。”
材料3 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鄧小平訪問日本,11月5日至14日,鄧小平到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訪問。世界現代科技的發達和各國利用外資帶來的經濟迅速發展狀況,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鄧小平在1979年10月的一次講話中說:“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們利用外資的一些情況。外國人在新加坡設廠,新加坡得到幾個好處:一是外國企業利潤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來交稅,這一部分國家得了;一個是勞務收入,工人得了;還有一個是帶動了它的服務行業,這些都是收入……我認為現在研究財經問題有一個立足點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資上,不利用太可惜了!
【探究】 結合國際國內形勢,分析中國為什么要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通過分析讓學生理解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是在堅持社會主義的前提下,吸取歷史經驗教訓,為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播放 視頻“鄧小平與改革開放”。)
問:視頻中反映的對外開放步驟有幾步?為什么首先在深圳等四地建立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特”在哪里?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浦東
原因:(課本上,略)
經濟特區實行“請進來”“引進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