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案
三、“宗教改革”。
西歐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后,資產階級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爭,一種形式是文藝復興,另一種形式是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由文藝復興的影響導入,引導學生從思想、政治、經濟三個方面了解宗教改革的大背景,進一步分析這場運動的性質:是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宗教改革是發生在16世紀的一場爆發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歐的社會思想政治運動,實質上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人文主義思想得以進一步弘揚。
宗教改革發軔于德意志的背景。首先,文藝復興的影響。文藝復興中,人文主義學者盡管對宗教保持較為溫和的態度,但其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極大地沖擊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天主教的權威日益受到人們的懷疑。
其次,天主教會對歐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壓榨。這一部分可以適當補充,以使學生對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加深了解。
16世紀,天主教會與人們矛盾的加深,一方面反映了教會的日趨腐敗,更重要的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進一步高漲。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而天主教勢力強大,根深蒂固,這就決定了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往往采取借助宗教反對天主教神學的方式來進行。
宗教改革為什么首先出現于德意志而非一路領先的意大利?明確德意志的國情,突出德意志的分裂狀態即可。16世紀的德意志在名義上是“神圣羅馬帝國”,但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成為受羅馬天主教會壓榨最嚴重的地區,被視為“教皇的奶牛”,因此,民族壓迫、階級壓迫與宗教壓迫交織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發源地。
(2)馬丁·路德及宗教改革的興起。
本段教材主要指出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興起及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的突出表現。教學中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料回放】中關于《九十五條論綱》的內容,從內容、提出的原因和影響三個方面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1517年10月,“馬丁·路德”在教堂門口貼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揭示教皇兜售贖罪券的種種荒謬,標志著德意志宗教改革的開始。同時,對馬丁·路德同羅馬教皇堅持斗爭的圖片加以渲染,歌頌捍衛自己信仰的堅強意志,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重點是讓學生歸納并理解馬丁·路德的主張。第一,他認為信仰耶穌就可得救,這實際上否認了教皇的權威。第二,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婚配和還俗。第三,堅持《圣經》高于教皇和教會,并依據希臘文原本把《圣經》翻譯成德文。第四,君主的權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發德意志的民族意識,得到了很多封建諸侯的支持。最后可以總結馬丁·路德觀點的核心是“信仰耶穌就可得救”,其觀點為什么得到很多人的支持?與人文主義思想有什么關系?路德新教容許個人在教義解釋上有更大的自由,蘊含著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因素,帶有資產階級傾向。
(3)宗教改革的擴展及意義。
馬丁·路德的教義在北部和中部德國迅速傳播,形成了路德教派,受其影響,瑞士、法國、英國等國紛紛進行宗教改革,出現了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等新教。新教反映的是新興資產階級或民族國家的利益。可以聯系現實,讓學生解釋當今西方各國的宗教信仰狀況。
宗教改革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其影響可從三個方面說明:首先,因而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新教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并對后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其次,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另外,在政治上、經濟上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了新興的民族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