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魏晉南北朝時代,以九品官人法為基礎選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稱九品中正制,實際上是一種發展了的察舉制。與兩漢察舉相比,明顯地前進了一步。具體表現是:(1)規定設立專典選政的中正官;(2)中正官主要負責品定士人的資格,作為任官的依據。
九品中正制之初,有選賢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門閥左右,成為世族把持政權的工具,以致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
3、科舉制。科學制是考試選官的制度。這一制度產生于隋,確立于唐,發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與察舉制相比,科舉制是一種更完備、更合理的選官制度。通過考試,擇優錄取,顯然要比察舉制時代憑現任官僚的主觀印象取官要合理得多。
明清時代的科舉制度已經十分詳備,然而也日益僵化,完全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自由的文化專制工具。
行省的設置
從秦漢至元朝,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不斷強化。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如下圖所示:
從秦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總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強。這樣有利有弊,有利是加強了封建中央集權,維護了封建國家統一,弊端則是地方沒有自治權,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
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影響深遠。它是我國省制的開端,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我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目重點難點
重點: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及其特點
難點:從秦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一些重要的歷史概念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導入:
運用秦兵馬俑導入。
教學
(一)法令出一
1.皇帝制度的創立
秦始皇自以為功德超過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便使用“皇帝”稱號,確立了“皇帝”制度。
2.皇權至上的君主專制政體
(1)皇帝有天下獨尊的地位,集行政權、司法權和軍事指揮權于一身。國家的法律、政策,都決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2)君主專制政體下,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的理念,深深影響著政治決策,影響著立法、行政和司法。
(3)秦朝以后,歷代官僚體制都以維護皇權、服務于皇帝為基本原則。群臣關系,實質上是“主公”與“奴才”的關系。
史料鏈接: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曾經用這樣的話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別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無論大小皆決于上”。歷朝皇帝制度是否繼承了這一特點?為什么?
(二)君權與相權
1.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2.漢武帝限制相權的措施
3.唐朝分散相權
4.宋朝分割相權
史料鏈接:
兩漢時期,皇帝對丞相待之以禮。丞相竭見皇帝時,皇帝起立,賜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還要親自去探視。隋唐時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著同皇帝議事。據說是宋太祖改變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質等人向宋太祖奏事,開始大臣們還坐著,宋太祖稱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讓大臣們近前指給他看。等范質等人回到原處,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議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規定“大朝議”須“眾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時間特別長,以至于大臣們都備有特別的護膝。
讀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禮儀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