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農耕時代的手工業
(一)家庭手工業
中國古代農耕社會建立在小農經營為主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農民通常以耕田為主,兼營副業。不但地主田莊“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小農家庭手工業生產也十分普遍,其產品多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很少進入市場。
家庭手工業生產對于穩定小農經濟起到一定作用,但技術落后,生產分散,防礙了市場發育。家庭手工業不能代表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水平。
(二)官營手工業
1.地位:從西周開始,直到明朝前期為止,官營手工業一直占據著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代表著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
2.經營管理
西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統一管理,按行業設立車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具有各種技藝的工匠。工匠集中在官府設立的作坊內,使用官府供給的原料,在工官的監督下,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產品。他們職業世襲,世代為官府勞作。
后來,由于商品經濟和私營手工業的發展,官營手工業內部的生產關系不得不加以調整,出現了雇募工匠。從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產關系上的一大進步。
3.優勢:官營手工業資金雄厚,規模經營又為細密分工和協作創造了條件;而且是眾多富有經驗和技術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上對產品質量的嚴格管理,推動了古代手工業技藝的提高。
4.缺陷:官營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產品由官府調撥,不計成本,不入市場,缺乏競爭;而且官營手工業采取強制勞動和超經濟剝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導致產品質量低劣,生產效益低下,弊端叢生。
(三)私營手工業
1.發展歷程
(1)產生: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生產關系的變革,私營工商業勃然興起,工、商開始與士、農并稱國家的“四民”。
(2)此后,私營手工業在曲折中發展,生產范圍、規模日益擴大,成為手工業生產中日益重要的成分。明代中葉以后更在制瓷、礦冶、紡織等諸多行業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了主導地位。
2.經營方式
隨著私營手工業規模的擴大,其經營方式也在變化。
①唐代以前,私營手工業生產主要以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作坊的形式進行。
②唐宋以來,私營手工業顯著發展,商品經濟繁榮,農村家庭手工業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明中后期,雇傭眾多工人的大規模手工作坊或工場日益增多,并從中孕育出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值”式的雇傭勞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