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2)隋唐:三省六部制
①職權和運行機制:
②集體丞相制:通過電視劇《神探狄仁杰》中反映的唐代宰相制度,切入唐代的宰相制度:在《黑衣社》的劇情里面,薇兒剛潛伏到狄仁杰身邊時,狄仁杰說過他跟李元芳是“同品不同秩”。當時李元芳的官職是千牛衛大將軍,正三品,所以當時狄仁杰也是是正三品。那為什么身為宰相的狄仁杰卻只是一個三品官呢?
a. 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在門下省設政事堂,供三省宰相合議軍國大事;
b. 凡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其他官員,身份也等同于宰相。
③作用:三省相互牽制,宰相又是政事堂集體議事,避免了個別宰相專權。(分散相權)
教學資源:“漢代宰相是首長制,唐代宰相是委員制。最高議事機關又稱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須用皇帝詔書名義頒布者,事先由政事堂蓋印中書、門下之章發下。沒有政事堂,即算不得詔書,在法律上沒有合法地位……必得中書、門下二省共同認可,那道敕書才算合法”。(錢穆:《國史概要》)
(3)宋代:二府和三司
機構 職權 長官 備注
二府 中書門下
(政事堂) 掌行政 正相:“同平章事”
副相:“參知政事” 范仲淹、王安石
樞密院 掌軍事 樞密使 《水滸傳》:高俅
三 司 總理財政 三司使
作用:不同于唐代從程序環節分工的分散相權,宋代按照處理政務范圍的不同原則分割相權,既保證了提高行政效率,又制衡了相權。
3、調整相權的影響:
(1)加強了專制主義皇權,防止了宰相擅權;
(2)提高了行政效率;
(3)彌補了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二)地方機構
1、元朝以前地方機構:
(1)秦漢:郡——縣(漢代后期:州——郡——縣);
(2)唐代:道——州——縣;
(3)宋代:路——州——縣;
2、元朝的行省制度:
學生觀察地圖,教師提問:“如此廣闊的地圖,元朝是如何進行統治的?”引出“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創置。
(1)目的:為加強對遼闊疆域的管理;
(2)內容:①全國劃分為十個行省;②在十大行政區域外單列兩個行政區劃:直屬中央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轄的地區;③行使權力受中央節制,中央派監察機構監督,通過官吏升遷和定期述職加以控制;④行省以下依次為路、府、州、縣。
(3)意義:①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對于加強中央集權、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②省制為后世所沿用,影響深遠。
(三)監察體制
1、演變歷程:
(1)秦代:結合分專題二《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中“三公”和“郡縣制”內容講解:①中央:御史大夫;②地方:(郡)監御史
(2)漢代:①中央:主要由御史大夫屬下的官員承擔;
②地方:漢武帝設“十三部州”。
a.原因:結合第9頁“史學爭鳴”分析:西漢郡級行政區增多,由48郡增至108郡,中央直接管理困難;
b.概況:每州設刺史一人,監察地方政治。
(3)漢以后:
朝代 機構 職權 特點
唐 御史臺 定期向京都各監獄視察執法情況 從歷史發展趨勢看,監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