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國家
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氏族制度的解體,出現了軍事民主制。軍事民主制是氏族制度向階級社會和國家過渡階段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它即保留了氏族民主制的原則,同時又出現了軍事首領的個人權力,所以稱為軍事民主制。通常也將這一階段稱為軍事民主制時代。
部落聯盟內部的管理架構及其作用:
(1)軍事首領。私有制的進一步發展,導致了以掠奪土地、牲畜、財富和奴隸為目的的戰爭頻繁發生,部落或部落聯盟中的軍事首領的地位也隨之加強。軍事首領皆有男子擔任,最初是民眾根據其在戰場上的表現和指揮才能選舉產生,與其血統出身無關;其權力有限,主要局限在軍事方面;職務不得世襲,不稱職者隨時會被罷免。但隨著部落之間的掠奪戰爭日益激烈、規模不斷擴大,掠奪戰爭成了氏族成員的一種經常性的職業,戰爭和戰爭組織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樣,軍事首領的個人作用日益突出,權力也越來越大,其產生的方式也逐漸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民主選舉變為家族世襲,當該職務出現空缺需要遞補時,原先首領的兒子、兄弟和其他男性親戚往往享有優先權。
(2)部落議事會。由各氏族酋長組成的部落議事會是全部落最高權威的體現,繼續負責處理部落內部的公共事務。但其成員逐漸變為由氏族貴族擔任并世襲繼承,議事會也變為氏族部落內有勢力的人操縱的權力機構。
(3)民眾大會。民眾大會的歷史較部落議事會為短,由于戰爭基本上是男性的舞臺,因此在戰爭以及有關問題上必須聽取他們的意見,這樣,原來由全體氏族成員參加的氏族議事會,逐漸演變為全體男性武裝人員參加的民眾大會。部落議事會的決議必須經民眾大會通過才能生效,從這個意義上講,民眾大會具有最后的決定權,它大體上保持了氏族的民主制度。
——甄修鈺《世界上古中古史講稿》。
材料五:關于中國夏朝建立的若干史料
帝舜薦禹于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于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
……
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啟遂即天子位,是為夏后帝啟。
──《史記•夏本紀》。
“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夏后啟是實現我國歷史上“五帝”時期向“三王”時期深刻轉變的關鍵人物。“王和帝代表著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黃帝的帝和帝堯、帝舜的帝一樣,實際上是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時期軍事酋長的稱謂;而夏、商、周的王則是奴隸社會的專制君主”。雖然夏王朝的世系自禹始,但禹只不過是氏族社會最后一個最高首領,他為啟建立王位世襲的奴隸制夏王朝奠立了基礎。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
所謂“禹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正是后人追述夏王朝建立統治地位的情景。夏禹死,其子啟繼王位。這種廢“禪讓”而實行父傳子的王位繼承方式,引起夏朝爭奪王位的激烈斗爭……夏啟經過王位的激烈斗爭,確立了王位世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