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一第四節 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教案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國古代史始于170萬年前,止于1840年鴉片戰爭前,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歷史。
距今約170萬年前,中國就有人類居住,進入原始社會。公元前21世紀,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經過商朝的發展,西周時期,我國的奴隸社會進入繁榮階段。春秋戰國是社會大變革時期,中國社會經歷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權和封建國家,并開創了一系列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制度。漢代封建制度得到進一步鞏固。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政權分立與民族大融合時期。隋朝統一結束長期分裂割據,隋唐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繁榮的局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樹。五代遼宋夏金元,中國的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明清之際,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日益加強,中國封建社會漸趨衰落。
初中新課標中和本章內容相關聯的內容主要在七年級(上)、(下)冊。初中新課標簡單涉及本章內容相關聯的內容有:世襲制,商鞅變法,秦朝的皇帝制、郡縣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漢王國問題的解決,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內閣、六部、議政王大臣會議和軍機處;初中新課標沒有涉及但高中新課標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權組織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晉南北朝時的政治制度,隋唐時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廢丞相設三司、設內閣,清朝君主專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第四節 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教 案
課標要求: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明初廢丞相,權分六部;內閣制度的形成及其演變;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以及密折奏事制度;清朝的邊疆政策;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腐朽。
(2)、過程與方法:史料研習,歷史比較,問題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中國皇權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階級政治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封建社會步入晚期最后“輝煌”的折射。
教學課時:2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教學建議:
(1)、本節主要講述明清時期中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空前強化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明初廢丞相權分六部,之后設立內閣使大權進一步落入皇帝手中,到清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衰落的重要表現。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是本課需探究的主要問題之一,也是本課的重點難點所在,教師因予充分重視。
(2)、第一目“內閣制度的形成”,主要講述體現明代君主專制政治體制加強的兩個方面,即丞相制度的廢除與內閣制度的設立。可結合課本“學習思考”中的問題分析明初朱元璋為何廢丞相,而廢丞相又是內閣設立的原因。注意兩個區分:一是明代內閣與近代西方內閣的比較,需要補充材料;二是內閣制與丞相制的比較,可引導學生討論。